我国焦化行业技术创新寻出路
2014-8-13 15:00:4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根据中焦协对会员生产企业的统计显示,上半年焦化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冶金焦抗碎强度M40为84.73%,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冶金焦抗碎强度M25为91.16%,同比提高0.44个百分点;焦炭反应后强度为63.52%,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煤焦油回收率为3.24%,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粗苯回收率为0.94%,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轻苯回收率为0.88%,同比提高0.02个百分点;硫酸铵回收率为0.90%,同比持平;炼焦工序能耗123.66千克标准煤/吨,同比下降0.84千克标准煤/吨;吨焦耗新水1.35立方米/吨,同比下降0.22立方米/吨。
对于指标的改善,崔丕江表示,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焦化行业出台的一系列新政、新规、新标准为焦化行业科学规划、工程设计、工艺设备选型、工程建设、工程验收及运行管理等明确了方向。2014年3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修订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新版《准入条件》不仅在焦化企业工艺装备、能源环保、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综合利用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同时还增加了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精制等企业管理与发展要求,实现了对焦化生产企业规范管理的全覆盖。此外,另有7项焦化产品及检测、检验行业标准已由国家标委会审定通过,将陆续发布实施。
从企业层面来看,面对行业困境,焦化企业加大了在降本增效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力度。包括:焦炉煤气高效脱硫工艺技术,低氮氧化物排放炭化室高6.25米捣固焦炉和7米顶装焦炉炼焦技术,拓展煤源、优化配煤、提高效益技术,精细化炼焦配煤技术以及全馏分煤焦油悬浮床加氢制清洁燃料技术,捣固焦炉生产气化焦及增产化工产品提高效益系列技术,等等。
据崔丕江介绍,一些工程技术正在开发和应用中。如中英合作设计并在内蒙古建设的焦炉煤气甲烷化生产天然气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总体运行良好;国内完全自主研究开发并设计的焦炉煤气甲烷化生产天然气全流程技术装备成套技术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焦炉气制天然气LNG整套工业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关于创新流程、优化结构、集成价值,建设洁净绿色焦化企业研究,以及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甲烷化及合成其他化工产品、工艺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实践的研究,对开阔焦化企业发展思路具有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焦化企业还加大了对节能环保的投入。今年上半年,我国新投产干熄焦装置8套,新增处理能力1145吨/小时。崔丕江表示,为了达到2012年颁布的《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各焦化企业积极进行节能环保设施的改造提升。如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迁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对废水处理的工艺技术流程进一步提升完善,通过清污分流、减少焦化废水量,并按不同水质分别建设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设施;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二生化提标改造工程,采用AOAO两级生物脱氮、臭氧深度催化氧化工艺;宝钢集团公司炼铁厂等企业组织焦炉烟气脱硝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黄石市建材节能设备总厂在烟道气余热煤调湿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焦化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模式,对焦化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作用明显。崔丕江举例,中国煤焦油产量占世界60%以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化工企业,已经具备基本的物质基础;石化技术的发展也为煤焦油的加工提供了工艺技术、装备制造、自动化控制等可以借鉴的经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煤焦油、苯精制等企业加工规模小、低级粗加工多、一些炼焦独有的特种化工产品不能合理有效提取的弊端。如宝钢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煤焦油加工技术、市场信誉好等优势,以宝化上海、南京梅山和苏州宝化为基础,广东湛江为新基地,在贵阳、四川达州和内蒙古乌海等地,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大型煤焦油加工企业和炭黑生产企业,为企业开辟新市场、降低投资风险、集约化生产经营和做优、做强创造了条件。山西阳光集团重组本地区的数家焦化企业,对原有焦化的煤焦油加工装置进行大规模改造,产品品种、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提高。
- “难以盈利”是分布式光伏发展最大掣肘
- 市场调整依旧 我国工具企业亟须自我救赎
- 河北奶粉欲重整山河 奶源短板亟待突破
- 行业价格屡创新低 钢企亟须激活“造血机能”
- 我国钢铁工业弱势依旧 有待融入新常态
- 工程机械行业降幅趋缓 企业亟需自我救赎
- 彩电市场下滑成常态 需突破新技术寻求增长点
- 分析:我国的矿业强国之路怎么走?
- 制造企业如何探索转型、提高生产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