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耐力是全球五大轮胎生产商,整个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将拥有乘用胎的高端品牌,同时亦将与倍耐力一起整合旗下的工业用胎业务。
安迅思橡胶行业分析师封懿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国内轮胎业务面临产能过剩,中国化工的轮胎业务去年也受到拖累,但是对于中国化工以及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倍耐力来说,他们之间的合并属于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长远来看其前景不会受行业产能过多影响。
仍将收购其他股份
今年3月22日,中国化工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与意大利Camfin公司及其股东签署协议,将以70亿欧元(约合470亿元人民币)收购对方持有的倍耐力26.2%的全部股份。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3月23日发布的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拟在境外设立一家控股子公司(简称Bidco)收购意大利上市公司倍耐力约26.2%的普通股。
上述协议显示,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将成为倍耐力最大的单一股东,而最终持股比例或将高达65%。中国化工在此前一份联合声明中亦称,在与Camfin交易完成后,中国化工集团将竞购倍耐力余下股份。
以销售量计,倍耐力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其拥有140多年的研发制造历史,2014年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乘用胎业务为倍耐力强项,而其在工业胎业务上相对较弱。
风神股份的公告称,收购完成后,倍耐力公司的工业胎业务将与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的国内战略资产整合,在条件具备时与风神股份重组。
此前,倍耐力亚太地区CEOGiuseppeCattaneo曾表示,倍耐力在中国、美国等市场的工业轮胎业务规模很小,而借助于中国化工集团工业轮胎在在中、美市场的优势,将有助于倍耐力发展工业轮胎业务。
卓创资讯分析师郭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倍耐力具备相当的世界影响力,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倍耐力,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通过倍耐力欧洲企业的身份避免一些贸易摩擦。
双方谋求优势互补
封懿懿认为,尽管国内轮胎业目前并不景气,但是受影响的主要是国内中小轮胎企业,而中国化工与倍耐力的合作将使得双方实现业务上的优势互补,长期来看前景较好。
2014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国内轮胎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加之出口受到美国“双反”案严重影响,我国轮胎的产量、价格均出现下滑。
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2015年1~6月,中国轮胎产量为4.55亿条,同比下降3.9%。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公布的1~5月轮胎主要指标显示,今年1~5月份,中橡协轮胎分会44家企业完成现价轮胎产值712.69亿元,同比下降14.33%;实现轮胎销售收入649.61亿元,同比下降13.88%。
作为国内工业轮胎业排名前三的企业,中国化工亦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中国化工去年在轮胎橡胶产品上的营业收入为116.8亿元,同比下滑8.17%;但是净利润为负1.33亿元,相较去年下滑8.12亿元。“当前情况下,行业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众多没有品牌优势的小轮胎工厂上。倍耐力及中国化工具备一定的品牌及生产优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强强联合的扩充与互补,长远来看并不太会受整体行业的拖累。”封懿懿表示。
中国化工与倍耐力的合作不仅会使得双方业务互补,同时将利于中国化工轮胎的出口。封懿懿认为,“中国的轮胎产业主要定位中低端轮胎,主打价格优势。近年来,欧美不断提升轮胎行业进口门槛及法规限制,同时也与中国不断发生贸易摩擦。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不仅可以使双方在乘用胎及工业胎上优势互补,同时还利于中国化工的出口业务。”
- 中石化:否认海外裁员40% 只调回263名中方
- 资生堂:中国市场业绩增速乏力 营销滞缓
- 资生堂:营利暴涨近10倍 中国游客立头功
- 中石化:西北油田上半年原油产量逾350多万吨
- 中石油:无限期推迟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
- 资生堂:中国6产品降价8%-19%
- SK-II:调价最高降幅16.7%
- 落魄索芙特连续五年半亏损 将告别化妆品
- 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受审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