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事业部,还是分拆形成独立平台并上市,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都是对房企传统的“总公司-分公司”构架下,“总公司决策-分公司执行”治理模式的彻底颠覆,不仅更多地强调向下分权和放权,而且事业部或平台独立核算、独立承担业务。特别是,在总部资金和品牌支持下,新业务的管理层享有绝大部分的创新收益。
龙头开发企业公司治理层面的变化,实属顺应转型趋势的倒逼之选。过去10多年,属于房地产行业的“增量时代”或“重资产时代”。只要遵循资本推动下“跑马圈地”的经营“圣经”,房企获得行业平均40%左右的毛利率、20%以上的净利率,应该不在话下。因此,资本杠杆、政商关系上运筹帷幄最关键,“拿地-开发-销售”则水到渠成。因此,“总公司决策-分公司执行”的治理模式,是适应时代的选择。
但是,在向服务商和轻资产转型的“白银时代”,房企要褪掉资本和规模,增加知识和服务的含量,顺应互联网时代知识型企业的要求(替代中创新)。因此,在打造房企核心竞争力上,资本杠杆和政商关系的权重迅速下降,而人才和智力资本占比瞬时上升。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在资本运作和政府扶持,而在于事业合伙人的公司治理模式,吸引了一大帮既懂互联网、又懂底端需求的高级人才。而资本市场对其认可,并非是所处行业本身的“高大上”,而是其治理模式对于创新和开拓市场上的无限驱动能力。
因此,不管是寻求楼市供应过剩时代残存但竞争相当激烈的“增量机会”(如刚需),还是向行业上下游“蓝海”转型,比如物业管理、社区养老和医疗,或者向互联网和房地产金融转型,都需要懂行业、懂市场的部门管理层艰苦卓绝的“试错式”、“高死亡率”的创新。
因此,管理层掌握实际决策权、盈利分享权,才能发挥竞争和业务创新“激励相容”的机制。成立事业部制、分拆上市等,都意在强化业务团队创新创业和利益平衡。同时,资本的地位下降(仅充当财务投资人,不插手公司事务),也意味着门口“野蛮人”控股,获得房企创新创业绝大部分收益的传统资本运作模式行不通了。
近期,万科管理层绝地反击前海人寿意图控股,并攫取万科转型红利,就是对于传统资本运作模式的否认。但是,资本市场规则默认“一股独大”,防止“野蛮人”进门并套现,还要从公司治理构架上名正言顺地改造。那么,事业合伙人制、独立并分拆,无疑是击退“光有任性资本、没有创新头脑”土豪大鳄的唯一选择。
- 上半年房企卖多赚少 下半年去库存仍是重点
- 京东租房白条月付房租 改写“押一付三”潜规则
- 楼市走出困难期步入市场分化阶段
- 7月通州楼市仍“量价齐升” 政府频繁出手干预
- 库存分化加剧 八月房市难以高反弹
- 房价回升过快 对制造业景气提升有限
- 房企扎堆融资“储粮”:28家房企7月份抛140
- 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降至5.18% 超五成银行可
- 拼存量:一线城市已成楼市转型最佳试验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