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目标
2014-10-17 16:21:5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既要看潜在增长率,也要看实现增长的内外部条件。在回答到底中国未来的增长目标应该确定在那个水平或区间较为合适,我们应该先了解潜在增长率的内涵和决定因素。
潜在增长率指的是在具备了所有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并以不损害未来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前提而可能达到的增长率。
在讨论潜在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时我建议回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深入探究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经济增长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后者则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有赖于技术的创新使工人在现有产品的生产上更有效率,或是将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部门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这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决定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在18世纪以前,人均收入增长平均每年只有0.05%,这意味着要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提高了20倍,从平均每年0.05%变成1%,也就是说人均收入翻一番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降低为70年。19世纪下半叶至今的150多年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70年降为35年。之所以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所致,这种变化不仅让人类走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还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发展中国家要有持续的人均收入的增长也同样需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都处于世界的前沿,新的技术和产业都只能自己发明,发展中国家则则可以靠模仿、引进、集成、购买来实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具有后发优势,成本和风险会比发达国家低,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在过去15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2%,再加上人口增长率0.5-1%,发达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是2.5%-3%。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靠后发优势取得了年均7%或者更高的速度持续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持续了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中国过去已经利用了后发优势有多少年,或是,现在的人均收入的绝对水平有多高,而是要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水平的差距有多大,衡量的最好指标则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因为人均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就是平均的技术和产业的水平。因此,人均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反映的也就是技术和产业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差距越大代表后发优势越大,越有可能维持高速增长。
- 郭施亮:A股坏了美国人的如意算盘?
- 易宪容:房贷新政后的国内楼市未来走势
- 郭施亮:深港通“通车”对内地市场的影响
- 徐明天:病态房地产必须立即停止
- 郎咸平:中美对比真正反垄断?
- 邓浩志:楼市上演惊天逆转?
- 郭施亮:优先股为何沦为“骗局”?
- 朱大鸣:中国大妈海外抢房热情为什么这么高?
- 皮海洲:股市不是广场,中国大妈难起“舞”
2014年1-9月意大利新车注册量统计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下调 但这并非坏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