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行业一定会出现“逆回归”趋势
2014-9-19 15:55:5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第一,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两国电子商务发展均没有持续高速增长。美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但并没有持续下去,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于8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经调整后美国2013年二季度到2014年二季度电子商务同比分别增长17.7%、17.6%、15.7%、15.5%、15.7%,占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5.8%、5.9%、6.0%、6.2%、6.4%,从数据上看,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季提高,但同比增速却相对保持稳定,且有小幅回落。另据eMarketer发布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约为2.4亿,约占美国总人口的75%左右,其中网购渗透率高达71.6%,这个数字表明,美国电子商务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老用户消费规模的扩大,而我国目前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的一大支撑来自于新用户的不断入网,这与美国情况有所不同,但它必将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互联网设备的不断普及,新用户固然会有所增加,但这种增长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将趋于稳定。日本是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远没有我国这样繁荣,传统零售业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和日本的人口结构是分不开的。我国也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电子商务发展将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老年人对电脑、手机等网购设备操作不熟练,网购对他们来讲存在技术障碍;另一方面,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对简单快捷的购物需求不大,且多年来形成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他们更喜欢面对实物精挑细选。
第二,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电商平台,透支消费者信任度。前不久有网站曝出现行电商平台上销售的高端商品、奢侈品中假货占比高达85%,同时我们也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网售国外代购商品也存在70%的假货,它们大多来自于国内高仿,更有甚者,国外的经销商会来我国低价采购高仿产品,运到国外,而后通过电商平台以正品价格销售到国内。高端商品充斥着假货,普通商品在低廉价格的要求下又无法保证质量,电商平台对商品夸张宣传、美化大量存在,由于无法亲身体验商品,消费者收到货物后经常会感到与预期相差甚远。当前,我国消费者的价值诉求正在向品质、品牌和全方位体验转变,随着售假、售劣问题不断被揭露,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热捧会逐渐消退,回归理性。
第三,物流问题阻碍电商扩张。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落后,配送速度慢、效率低、配送过程不安全,特别是物流覆盖率不足,农村市场基本不能配送,严重制约了电商的市场扩张。我国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电商巨头都在图谋布局农村市场,但物流成为了最大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商巨头不约而同选择自建物流,京东商城为布局乡、镇、农村市场,于今年6月份启动先锋站计划,引导京东商城配送员回家乡开设物流站点,以支持其“渠道下沉”战略,希望能实现“郡县治而天下治”的愿望;阿里巴巴和海尔合作建立大件物流业务,着力打通县、镇、村级物流配送渠道,企图通过网络平台向农村市场销售家电等大件产品。不可否认,这些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但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物流的建设要仰仗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而大量配套基础设施必须依赖于政府的统一构建,绝非某一个企业可以建立的,更何况除个别大型电商平台外,中小型电商平台根本不具备自建物流的实力,且自建物流有其自身局限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问题必将拖慢电商增长速度。
第四,电子商务的价格优势会呈逐渐衰弱趋势。首先,网络购物各项规定将会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将不可避免要面临税负问题。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相关规定空白,但这种局面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一旦税收被提上日程,无论电商选择为消弭成本而丧失部分价格优势,抑或保持低价低利润,冲击都在所难免。此外,实体店作为电子商务价格优势巨大的对比方,其衰落与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也有紧密联系,未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相对走低,实体店经营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对比之下,电子商务的价格优势会被削弱,而实体店经营将会好转,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服务方面,必将会向实体店加速回归。
综上,电子商务的高速增长无法长期维持,“逆回归”时代终将到来。此外,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把握电子商务黄金发展期固然重要,但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在兴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时应保持理智,要以长远的目光,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避免未来重蹈产业园荒废覆辙。
- 长三角外贸增幅回落 亟须提振企业信心
-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再瘦身 李克强点赞
- 【商业传奇】苹果:还能做多久最伟大公司
-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速 港口海运成掘金洼地
- 政策利好 电子商务成拓展市场主方式
- 政治局:央企负责人薪酬超30倍 定调改革
- 超市行业将保持缓慢增长态势
- 8月末石家庄商业地产扎堆开业
- 中外电商巨头动作频频 新一轮爆发期或将来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