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谈新型城镇化:大战略 大调整 中西部是主战场
2014-9-17 8:46:1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改革创新试点先行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座谈会。国务委员杨晶出席会议。
会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安徽省及云南红河州、福建晋江市、山东桓台县马桥镇负责人汇报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做法和建议。李克强对各地的积极探索给予肯定。他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李克强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所有试点都要以改革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李克强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李克强强调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每逢春节长假,拥挤的大军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移动,成为中国一大壮观景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表示,要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不让外来工“悬在半空”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动力所在,未来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运用好城镇化这个引擎。
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将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重点,这也体现了我国城镇化不光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升。目前我国统计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但这其中,只有36%左右属于户籍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
因此,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尤其是让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在当地扎根十分关键。李克强在16日的会议上指出,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
以外来人口聚集的珠三角为例。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000多万,但户籍人口只有300多万。而广州常住人口有1600万,但户籍人口只有800万。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教授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珠三角外来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户籍问题困扰不断。地方政府在此压力下,也有必要通过户籍放开,让外来工融入到本地,有利于缓解用工缺口。从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扎根,另一方面则是解决城市发展的质量问题。李克强指出,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
中西部是主战场
从地理空间来说,中西部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
目前,中西部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比较低。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目前中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几个省份之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西藏、贵州和云南均低于40%,四川、广西、甘肃、河南也低于45%。
而要推动中西部的城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进入。只有产业和城镇紧密结合,才是有效的城镇化。
李克强指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教授多次对本报分析,促进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发展,很多农民已经出现“逆选择”,从沿海返回家乡附近就业,愿意就近城镇化。
他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量的拓展还是质的提升,都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加快产业的转移不仅有利于中西部的城镇化,对东部的转型升级也有积极作用。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说,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很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所以劳动密集型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寻找新的空间,东部才能释放出一些空间,发展新兴产业。
- “一带一路”有望扩围 中蒙俄构建经济走廊
- 镇改市:五级城市体系现雏形 广东巨型镇有望改市
- 上海推33条意见促资本市场发展 与新“国九条”
- 不动产登记局长出炉 不动产登记工作或加速
- 财政部公示文产拟支持项目
- 湖南拟1.5万亿重点培育10大服务业
- 8月CPI同比增2% PPI同比降幅扩大至1.
- 今后四个月推动三方面重点改革
- 李克强: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不会硬着陆
福建首批122个试点PPP项目 投资2247亿
2014年1-8月广东汽车制造业运行数据统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