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缺水地区应谨慎发展煤制气产业
2014-8-14 9:51:3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而国家能源局《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通知》中,“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不再审批通过,并严禁在煤炭资源净调入省发展煤制气项目”的规定,再一次把煤制气推向风口浪尖。
煤制气受水资源巨大制约
“即使煤制天然气可行,也不宜集中在严重缺水的西北部地区。”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煤制气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如是说。
李俊峰认为,由于煤制天然气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每千立方米耗水量高达7吨以上。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等西部水资源贫乏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实际上会对当地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不同阶段煤制气项目50个,其中实际建设中项目5个、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16个、计划中的项目18个,另有2013年以来新签约的11个项目。
以产能规模统计,截至2014年6月,全国煤制气项目总计划产能已经达到2250亿立方米/年。其中,已投产产能仅27.05亿立方米/年,计划建设的项目规模是已投产和建设中规模的12倍。
据了解,2013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676亿立方米,煤制气产业当前计划总规模是其1.34倍。国家能源局初定的“十三五”末煤制气产量目标是50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产业当前计划总规模是其4.5倍。
从项目的地理分布来看,50个煤制气项目中新疆项目25个,内蒙古项目19个,山西2个,宁夏、甘肃、辽宁和安徽分别各1个。水资源矛盾最为紧迫的西北地区煤制气计划产能占到全国72.4%。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目前该市共承接了总计436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项目,占全区总规模的41%,这些项目预计将消耗3亿立方米水资源。这意味着,煤制气产业一项就将用完富余的用水指标。而除了煤制气,鄂尔多斯还计划上马380万吨煤制气烯烃、224万煤制油、9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大型煤化工项目。“严重缺水的西部地区不应把发展煤制气及发展煤化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李俊峰说,从水安全角度来说,煤制气必然受到巨大的制约。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对记者表示,煤制气项目耗水、高碳排放,面对越来越大环保压力,煤制气项目的延续性也备受业界怀疑。
中国天然气市场长期受到供应不足的制约,从扩大进口到页岩气开采,政府以及企业都在积极发力。但煤制气项目存在局限较多,很难成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切不可不计后果盲目发展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的研究显示,以在内蒙古建设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项目,供应北京替代燃煤电厂为例,尽管北京因此可减少约894万吨的煤炭消费,而内蒙古会将增加约1203万吨煤炭消费。也就是说,两地的煤炭消费每年会净增约309万吨。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钱宇表示,煤制气供热比燃煤供热要多消耗90%的煤炭资源,因为在合成气的生产过程中,煤制气效率仅有55%,有很多能量损失。
李俊峰将煤制气与燃煤大、中型锅炉,电磁炉,汽油小汽车,柴油公交车等能源使用方式,从全生命周期进行了技术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以煤制天然气替代一些传统能源的技术,其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将分别增加20%~110%,水资源消耗是其他技术的4~6倍。从降低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内的传统污染物角度看,除了替代燃煤发电之外,其环境效益是可以接受的,其中以替代车用燃料为最优,分别可降低7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尽管煤制天然气可以降低以其作为终端消费地区的一次能耗、水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可以大大降低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但从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煤制天然气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于被替代的传统能源和技术。此外,在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气也没有明显优势。”
李俊峰认为,煤制天然气对终端消费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其实是以一次能源消费增加为代价的。而且从全局来看,其与能源体系的低碳化发展方向是相悖的。“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应谨慎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或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切不可不计后果地、一拥而上地盲目发展,否则这种产业体系一旦形成,将长期固化下去,并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李俊峰表示。
- 聚氨酯防水涂料孕育新技术 降低成本成关键
- 我国焦化行业技术创新寻出路
- “难以盈利”是分布式光伏发展最大掣肘
- 市场调整依旧 我国工具企业亟须自我救赎
- 河北奶粉欲重整山河 奶源短板亟待突破
- 行业价格屡创新低 钢企亟须激活“造血机能”
- 我国钢铁工业弱势依旧 有待融入新常态
- 工程机械行业降幅趋缓 企业亟需自我救赎
- 彩电市场下滑成常态 需突破新技术寻求增长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