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橡胶的谈判过程异常艰难,经过多次谈判,双方最终签下了框架性协议,但细节性问题仍在敲定中。
中方的谈判代表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化”),在橡胶换高铁的协议中,中化将负责从泰国进口20万吨橡胶。不过,由于橡胶在泰国国内的市场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为了避免价格倒挂,双方就进口价格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扩张海外
作为成立最早的国有外贸企业之一,中化长期经营石油、化肥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但随着外贸经营体制变革,企业发展遭遇挑战。现在,中化正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海外业务布局。
中化国际(600500.SH)是中化旗下上市公司,而天然橡胶在中化国际业绩中占比近三成。
泰国是世界第一大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去年年末,泰国农业经济办公室表示,预计泰国2014/2015年度橡胶产量将增加2.6%,至443万吨。尽管谈判艰难,但对于中化来说,在橡胶产业上和泰国的合作是海外战略并不可少的一步。
2004年开始,中化的橡胶业务开始转型,从单纯的贸易转向上游加工环节。随即,中化国际在云南、海南收购了三家民营橡胶生产企业。当时,中国国内橡胶生产能力仅有60多万吨,而国内市场需求却超过250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70%。
中国只有海南西部、云南西双版纳洲有部分热土资源可以种植橡胶,优质资源基本都在国外。在国内搭建了10万吨的年产能后,中化国际开始着手准备进军海外。2007年,中化国际收购了马来西亚的一家工厂;次年,中化国际收购了新加坡上市公司GMG,利用GMG平台,又于2010年收购了泰国天然橡胶的鼻祖德美行公司。2年后,中国国际以16亿元收购比利时SIAT公司35%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不过,即便是在行业低谷期,中化的海外拓展步伐并没有停止。中化集团总裁助理、中化国际董事长张增根透露,未来收购还将继续,进一步充实上游资源和产业链。中化国际今年天然橡胶的销售目标是100万吨。
走出去碰过的那些坑
中化国际海外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中化国际总经理覃衡德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2007年收购马来西亚欧马橡胶公司后,决定撤掉原有的管理团队自己接管工厂,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在当地收购原料需要人脉,即使出再高的价格,没有几十年的交情,胶农胶商也不愿意合作。经过一年的痛苦期,交了学费后,公司又把原来的管理团队请了回来,中化只从财务、管理体系、资金、市场上提供支持。现在,该工厂生产和盈利都很稳定。
除了投后管控,还有政治和外交问题需要面对。中化国际天然橡胶业务的种植和加工环节,多数位于东南亚和非洲。在一些政治和市场环境不是很稳定的国家,往往要面临很大的风险。张增根说,中化和合作伙伴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多种合作模式,以降低投资风险。
截至2014年年末,中化集团境外资产总额超过2500亿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超过70%;实现利润近60亿元,约占集团利润总额的一半。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海外资产以及收入占到整体收入的比重,通常被外界用来衡量其海外业务发展的程度。但是现在,海外战略的重要议题不仅仅是收入和资产,如何融入当地的社会可能是央企本土化要学的一门课。
张增根说,中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深入了解当地宗教、风俗,“不但要学会当地的语言,还要知道当地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 壳牌:卖出统一润滑油股权 或因合作未达预期
- 中海油:停发上半年业绩奖金 低油价下降薪潮起
- 中石化炼厂:四季度检修 原油加工量或下调
- 中国化工:获准收购轮胎巨头倍耐力
- 中石化:否认海外裁员40% 只调回263名中方
- 资生堂:中国市场业绩增速乏力 营销滞缓
- 资生堂:营利暴涨近10倍 中国游客立头功
- 中石化:西北油田上半年原油产量逾350多万吨
- 中石油:无限期推迟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