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江苏CPI数据统计
2014-9-16 10:52:5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尽管前8个月CPI在上下1个百分点的区间窄幅波动,平均2.3%的涨幅也远低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但“火箭蛋”、“姜你军”重出江湖,“猪元帅”逐渐恢复元气,以及人工贵带来的服务价格快涨,都提醒人们关注物价温和表象下的民生压力。
食品涨价让菜篮子变沉
食品价格波动占据着公众视线。8月份,我省鸡蛋、生姜、玉米等纷纷创出历史最高价,猪肉价格则蠢蠢欲动。
江苏调查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许家东介绍说,和上月相比,全省鲜菜价格受多阴雨天气影响上涨11.7%,拉动总指数上升0.34个百分点。在中秋及秋季开学消费的拉动下,猪肉价格环比上涨3.4%、鲜蛋价格上涨6.7%,虾蟹价格上涨6.6%,三者合计拉动总指数上升0.19个百分点,加上鲜菜的“贡献”,这4项食品就拉动总指数上升0.53个百分点,超过总指数的涨幅。一些不起眼的食品也涨了,如,食用盐环比上涨2.1%。整个食品类价格环比上涨1.8%,居民的菜篮子变得沉甸甸的。
跌幅较大的食品不仅数量少,而且跌幅有限,如,鲜瓜果下跌1.8%,植物油制品下跌1.8%。跌幅大些的商品价格也有,受暑期游高峰期逐渐结束影响,我省飞机票价格环比下跌7.4%,可这和居民的日常消费关系不大。
各种生产成本的上升对价格推波助澜。如,玉米涨价就让养殖户们叫苦不迭。8月19日,我省玉米平均批发价为每公斤2.72元,比去年同期的2.51元上涨8.4%,创下历史新高。据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分析,玉米的涨价动力,主要来自市场供应偏紧、北方干旱减产预期增强、养殖业需求增加,其价格上涨造成生猪、蛋鸡等畜禽的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到零售价格。
物价的环比变化最为居民在意。前8个月我省CPI环比“5涨2跌1平”,跌幅最大的3月份也不过跌了0.3%。“物价涨多跌少,绝对价格水平居高不下,对居民生活的压力不容忽视。”许家东说。
人工贵对CPI影响加大
“翘尾因素减少是8月CPI同比走低的主要原因。”许家东分析说,据测算,8月份,在我省CPI同比2.3%的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分别为1.8个和0.5个百分点,比7月份分别增加0.5个百分点和减少0.7个百分点。由于两者合计净减少约0.2个百分点,因此8月份江苏CPI同比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新涨价因素。统计上,一种商品相对于去年底的价格如果是上涨的,就可归入新涨价因素。除了创历史新高的鸡蛋等食品外,体现人工价值的服务类价格正成为推高CPI的新动力。
8月份我省服务类价格不仅全方位上涨,而且涨幅较大。8月份,全省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6%,高出CPI0.3个百分点,前8个月平均上涨3%,分别高出消费价格和CPI1个、0.6个百分点。“随着起托底作用的最低工资水平逐年调高,我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拉高了服务价格。”许家东说。超涨在旅行社收费价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8月份旅行社收费所属的“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同比上涨3.3%,但旅行社收费却同比大涨13.1%。“以前人们总说西方国家人工最贵,现在轮到我们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了。”南京证券研究所所长周旭说。
物价温和可控态势不变
前8个月,我省CPI月同比涨幅在高不过2.8%、低不过1.8%、上下1个百分点的区间窄幅波动,“温和”与“平稳”超出人们预期。
“实体经济总需求偏弱制约着CPI上行。”周旭说,作为CPI的先导指标,8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1.2%,降幅均有所扩大,目前同比已连续30个月下降。全球经济不振拖累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大宗商品价格向CPI传导的是负能量。
在10日开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坚持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周旭表示,当前投资、工业等主要指标的回落,CPI的温和运行,让人们对全面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放松举措心怀期待,股市也借题发挥,但现在看来这些措施并非当务之急,未来稳增长力度加码的可能性不高。“以前那种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轻易不会再现,取而代之的将是定向宽松的‘滴灌式’调控,这意味着CPI持续走高的货币基础将被弱化,今年剩余4个月,CPI总体将保持温和波动格局。”
- 2014年8月河南CPI数据统计
- 2014年8月南京CPI数据统计
- 2014年8月新疆CPI数据统计
- 2014年8月抚顺CPI数据统计
- 2014年8月内蒙古CPI数据统计
- 8月财政收入年内首次跌破万亿 支出保民生缓基建
- 2014年1-8月北京经济数据统计
- 2014年8月全国CPI数据统计分析
- 2014年8月全国PPI数据统计分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