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城房价下降 厦门仍领涨全国
2014-8-19 16:16:0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至64个,就连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今年来也首度加入了下降的行列,而持平的有4个,仅剩下2个城市还在上涨,其中就包括厦门。数据显示,7月份厦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7.2%,双双位居全国第一。“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网友如是评论。
超越北上广深
厦门房价涨幅全国第一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0个城市中7月份仅厦门和云南大理环比上涨。其中,厦门更是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7.2%,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这也是自2012年6月以来,厦门房价连续26个月环比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的7个月,厦门房价除6月份外,其他6个月涨幅均领涨全国,厦门房价的坚挺度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7月百城房价指数,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3位的厦门房价为20428元/平方米,比身为一线城市的广州还高出2260元。
这还只是纸面上的平均数据,实际上在厦门岛内,现在已难觅30000元/平方米以下新建住宅据记者从湖里区世贸湖滨首府售楼处了解到,目前该楼盘售价已经超过33000元/平方米,就连位于岛外海沧区的天湖城天源楼盘,均价也已经超过21000元/平方米。
相比之下,同在福建的福州和泉州,7月份也加入了房价下降的行列,其中泉州环比下降1.2%,福州环比下降1.5%。
二手房方面,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5个,持平的有4个,上涨的有西宁1个。其中,厦门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与上个月持平,并列全国第二;而同比则上涨5.7%,仅次于深圳、郑州,位居全国第三。
成交低迷依旧
限购“松绑”未改观望气氛
一边是房价在涨,另一边却是下降的成交量。
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厦门全市共计成交新建商品住宅1711套,比6月份的1697套环比上涨0.82%个百分点。不过,和去年同期的3810套相比,却锐减了55.09%。
再把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同去年相比,那就更为无力。根据厦门国土房产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厦门全市一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47%,而二手房市场同样低迷,同比去年减少近一半成交套数。
甚至限购政策的“松绑”也未带来楼市成交量太大的变化。
8月8日“闽8条”正式发布后,厦门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量一直保持在50套左右。8月15日厦门相应实施细则出台后,这一数据甚至还有所下降,8月15日厦门全市一手住宅成交54套;16日成交27套,而到了8月17日更是只有22套。
据记者走访多家售楼处得知,“闽8条”正式发布后,确实有不少客户打电话前来咨询,不过订单量并未增长。“大家都看不清房价的走势,不少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一售楼处工作人员小陈说。
厦门网友吐槽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昨日,有厦门网友如是评论说,“房价还在涨!为什么还要取消限购令!”这一留言迅速引来其他网友的跟帖。
量跌了价照涨,原因到底在哪?
对此,资深地产评论人士程凌虚认为,楼市的供需平衡点是12个月,当前厦门库存量虽然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仍然未超过供需平衡点,“厦门房子总体上仍是供不应求,开发商自然不会轻易降价”。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厦门房价现在还在涨,但这种涨幅对于炒房者来说,已经明显不划算了。加上对下阶段楼市价格涨幅不看好,投资性购房量减少,也是价涨量跌的原因之一。
而在厦门均和房地产评估董事长王崎看来,这还是银行信贷政策的原因。“虽然限购解除,但是受房贷政策影响,交易量没涨也很正常。”王崎认为,限购政策放开后,只要银行的组合拳跟上,交易量肯定会实现明显上涨。
对于楼市的松绑会导致厦门房价新一轮暴涨的说法,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反对。厦门韬睿地产柏云飞就表示,购房者面对限购“松绑”,以及仍在上涨的厦门房价,不需要感到恐慌,“目前厦门房价已经处在一个高位,总体趋于平稳缓涨的阶段,房价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过去”。
- 福建等省救楼市被指又增加了一层泡沫
- 湖北下月施行“一房一价” 房产商可适当收配套费
- 专家:上海楼市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松动
- 北京新房二手房价格齐降
- 上海自贸区土地供不应求 8月起用地盘活
- 东莞打响限价松绑第一枪 专家:限价已不合时宜
- 多地将救市焦点转向“限贷”
- 郑州近5千套经适房开始供应
- 7月楼市销售环比跌30.5% 房产投资增速持续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