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高速增长 三大行业链掘金
2014-8-19 9:17:1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支付业务持续稳步增长。其中,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研究分析指出,国内大规模发展移动支付条件已成熟,伴随移动支付加速普及,行业将会迎来发展良机。
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增长
昨天,央行在其官网上发布2014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50.38亿笔,金额456.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5%和17.42%。处理电子支付业务76.96亿笔,金额327.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4%和30.31%;
其中,网上支付业务66.81亿笔,金额321.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5%和29.56%;移动支付业务9.47亿笔,金额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倍和1.37倍。第二季度,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3业务85.32亿笔,金额5.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43%和129.10%。
受二季度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消息刺激,A股市场上的移动支付概念股表现强势,截至发稿,南天信息、高鸿股份涨停,拓维信息、天喻信息、长电科技、新大陆、达华智能等涨幅也超过3%。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移动支付是未来发展趋势,伴随着国内大规模发展移动支付条件成熟,移动支付将会加速普及,行业将会迎来发展良机。据于此,相关概念股受到资金的追捧在情理之中。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预测,移动支付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总规模将达3850亿元,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未来几年增长率将超过50%。
安信国际分析师蔡伟鸿指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行业,且正在加速渗透到消费者生活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移动支付将成为继高速网络(3G及4G)以及智能终端后第三大基石。
“我们认为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轨道,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蔡伟鸿称,从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经验看,成功的商业模式及明确的引导主体将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时日本、韩国、非洲的发展较为成熟,其中日本、肯尼亚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已分别达70%、68%。
三大行业链条掘金移动支付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文称,将抓紧在物联网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一批重大产业政策。分析认为,即将出台的物联网重大产业政策,将会对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产生导向性作用;随着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持续利好,移动支付概念股未来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对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可将虚拟化银行功能进一步实体化,抢得先机的银行可提升市场份额;对运营商来说,通过提供新的非电信业务可以获得新客户群,以带动收入增长。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正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
民生证券广州营业部首席投顾赵金伟指出,近期,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出台重大产业政策,近期以长江投资等为代表的电商概念板块持续活跃。移动支付做为电商业务一个重要节点,有望在后期得到市场充分挖掘。
“移动支付具备金额小、便携性强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依托日常生活携带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装备做为载体,相对于9万亿的银行卡支付市场而言,移动支付的大蛋糕潜力巨大。”赵金伟称。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赵金伟表示,移动支付概念投资可从行业链条加以布局:(一)码识别相关技术上市公司。商品的价值标识码体系建立是移动支付的基础,所以二维码技术龙头公司是移动支付的设备基础,相关类别上市公司值得关注。(二)NFC支付。NFC支付具有便捷优势,目前NFC支付参与方主要是金融企业、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NFC-pos机支付终端厂商、NFC手机天线制造商、NFC-SIM卡制造商也将受益于NFC支付方式扩张。(三)移动支付安全。安全性是决定移动支付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最重要因素,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是移动支付最核心要素,所以移动支付安全概念股会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医疗领域
- 我国煤炭产量进行“限产减销”
- 国家棉花临储“铁饭碗”政策取消
- 经济作物:棉农每亩地收入仅1200多元
- 产能过剩 中国炼油工业要“居安思危”
- 我国中医药产业面临“内忧外患”
- 今日24时国内油价每升下调或超0.15元
- 磷肥出口猛增库存狂降 市场下半年或平稳向好
- 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三逻辑支持行业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