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中国金融最大风口会影响几乎所有金融机构

金融投资  2016-9-5 15:11:3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回想起来,我的第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文章写于2014年上半年,而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金融是在2013年。互联网的历史其实非常短,但它就像一道旋风,能迅速地把它接触到的东西卷进去。

  还记得在2013年6月初,当时我在长江商学院教书,一个学生在课程中间吃饭时和我说:“教授,我刚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请你关注一下,这个产品叫余额宝,刚刚上线。”后来我看着它(余额宝)从零开始发展,半年多时间就做到5 000多亿元的规模。5 000多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在余额宝之前,中国最大的基金是华夏基金,花了16年时间从8 000万元人民币做到约3 000亿元。余额宝诞生以后,争议四起,有人觉得这根本不算金融创新,有人说这不就是货币基金吗?就在争议之中,它的规模日渐扩大,无论从业者还是金融研究者,都受到很大触动。

  从那时候起,“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开始流行,我也一直在思考,“互联网金融”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外没有关于“Digital Finance"的课程,这到底是一个中国的噱头,还是真的代表了新趋势?

  这些问题驱使我阅读了很多和金融历史相关的书,思考金融创新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有人能够做好,有人却做不好?后来我着手撰写相关文章,到2014年年底,准确说是11月3日,我加入了蚂蚁金服,到现在正好一年多。好多我觉得已经是很遥远的故事,仔细想来也就短短两年时间。这就是我与互联网金融的缘起。

  一、新金融2.0时代

  (一) 从互联网金融到“新金融”——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最近P2P平台跑路的新闻甚嚣尘上,跑路平台占比到达了30%左右,e租宝之类的P2P平台跑路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让我回想起2013年年底我写的一篇叫《金融创新:天使还是魔鬼》的文章。我在那篇文章的结语中写道:“中国正在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处于情绪周期的上行阶段。笔者拥护改革。在金融创新的大潮来临之际,此文的目的,是重温金融创新产生、金融机构滥用、投资者短视和监管滞后的历史。20世纪一位伟大的投资家说,最昂贵的四个英文单词是‘此次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历史总是在重复,应该也包括此次。”

  无论是金融的本质,还是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挑战,都从未改变,很多趋势可以预判。在这个点上,我们需要思考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平衡创新和监管。

  今天我把互联网金融的阶段归纳为“新金融2.0"。新金融1.0的阶段是争辩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阶段;到现在,中国的金融已经到了跨界融合、规范发展、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时候,称为新金融可能更有意义。下面我们来聊聊新金融。

  我们首先需要讨论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简单来说,金融是一个赋能型行业。什么叫赋能型行业呢?从亚当·斯密时代起,我们就已经认识到,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都是赋能型的,这三个要素搞好,能够造福所有行业。所以,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动经济进步,达成社会目标。我们会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金融都比较发达。现在有一个流行词是“供给侧改革”,所谓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发力,通过制度安排的改变来释放生产要素相关行业的潜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 金融改革的背景:中国的经济转型

  现在,中国的经济进入了所谓的“新常态”(见图2-1),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在2007-2011年间,除了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2009年,中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长率约19.5%,实际GDP增长率为11%,年均GDP通胀率大概是8.5%。而2014年名义GDP是8.2%,实际GDP是7.4%,GDP通胀率是千分之八,2015年可能还会更低,中国的名义GDP下降了超过11个点。一般我们主要参考的是实际GDP,但是如果通胀率下降很快,也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现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学也提倡看名义GDP。中国的经济增速下行很快,而所谓的“新常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于2014年年底提出来的。

  一个相关问题是,在“新常态”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有相应的金融来匹配。中国原来的金融体系是怎么样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父辈都是牺牲了个人消费来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

  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其最在意的就是大企业的融资,为了控制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融资成本,人为地将利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那个时代也没有理财这个词,因为理财可能会提高融资成本;个人征信业非常不发达,因为需要融资的是大企业,他们往往有国家隐性担保,或资本信用。个人基本没有融资,也就没有个人征信的必要。所以,在中国原来的金融体系中,缺乏理财产品,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征信体系不发达,不关注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那么,如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系会变成什么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分析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原理。如果投资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让经济增长更快,为什么大部分国家不强调投资拉动呢?首先,有投必有融,如果投资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一定需要很强的融资去支持,这样杠杆率会提升;其次,很多投资可能是浪费的,造成资不抵债,进一步推升杠杆率。在过去一百年中,中国不是唯一的,以前还有苏联、德国、巴西等国家,在投资拉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经济增长很慢,因此,投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

  2015年上半年麦肯锡调研了几十个新兴国家过去20年(1995—2015年)债务对GDP的比例。中国现在整体债务对GDP的比例超过200%,不但处于过去20年的最高点,而且几乎是所有新兴国家里最高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不能再靠投资拉动的原因。

  在这个背景之下,201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常态”,解释了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基本逻辑,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生产,推动全面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等。有意思的是,新常态并不是要为一个经济放缓的国家制定反周期的刺激政策,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改变,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常态强调的是消费,而且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要有小型化、专业化的生产去匹配个性化的消费。现在有一个热词是“共享”,任何一个需要共享的行业都有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无法用标准化的方式解决,这就是时代在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存在两大风口:一个是消费驱动,就是从投资驱动变成消费驱动;另一个就是技术革命。这两个方向叠加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其实都是匹配的方向在转变。
  
  (三) 金融自由化——符合经济转型的进程


  对于这两个方向,与其匹配的金融的第一个改变是市场化。曾经有人在一个峰会上问我,中国金融未来最大的风口是什么?我认为,除了大企业融资之外,全部都是风口——因为原来这些都不受到重视。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很多改变已经在进行中。

  首先是法律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都在进行较大的修订,行业标准在改变。

  其次是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利率市场化会让资金价格市场化,金融机构间的差异化变得更重要。汇率向市场化迈进,资本管制也在放松,前一段时间人民币还加入了SDR(Special Drawing Right,特别提款权),短期来说只是象征性的,实际意义是让中国金融真正进入了国际体系,倒逼中国金融改革。

  最后,其他政策,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也在2015年5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让银行可以破产而不致引发社会动荡,这会让国家的隐性担保往后退,增强银行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力的差异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第一个大的风口——金融市场化,其实和互联网技术没有关系,而是当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转变。譬如个人征信等的发展,都是为了匹配这个转变。

  那么金融市场化到底给中国金融界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呢?

  从家庭方面入手,2013年年底,中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有72%是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里的,15%投资于理财产品,还有一部分用于购买股票和基金。然而,2013年年底的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只有13%存在银行。这就是非常大的一个差异。如果把这一数字形象化的话,这意味着中国今后二十年会有几十万亿元的资金,不再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了。因此,原来银行“吃存贷差,做大资产”的营运模式会改变。举个例子,2015年年末中国的大银行第一次出现了资产负增长,2014年是个位数增长,但更早之前则是20%以上的增长。所以银行做大规模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未来银行存款会越来越少,更多地经营中间业务,以及进行包括理财在内的金融创新。这并不意味着资金一定会离开银行,但是银行需要转型。

  由此衍生出来的改变,同样会影响资管、基金、券商、投行,凡是能够想得出来的金融机构都会被非常深刻地改变,而这个改变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化带来的改变。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市场化,就带来了这样的改变,这是中国金融最大的一个风口,会影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

  中国杠杆率很高。如果对总体杠杆率拆分,会发现企业的杠杆率较高,政府杠杆率在70%~80%。与美国政府100%左右的杠杆率相比,中国政府还有弹药可以打仗。中国家庭杠杆率是很低的,老百姓储蓄率高,借钱少。可以说,家庭还有加杠杆的潜力,即消费信贷或者直接融资的流动性有很大发展空间。企业端的分化很明显,大企业的杠杆比较高,中小企业则显示出融资贵和融资难。

  (四) 货币基金——金融市场化的具体例子

  讲到金融市场化的风口,我讲一个具体的例子——货币基金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金融市场化。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跟我们现在相比,具有可比性,当时美国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利率市场化就完全完成了,第一只货币基金是在1971年推出的。

  货币基金的关键在于与银行不同的风控方式。银行风控的方式是预留准备金和资本金,其中准备金是为了应对投资者提现的需求。此外,央行还可以提供无限制流动性的支持。而货币基金的风控在于对投资对象的限制。它只能投资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短期债,比如美国国债或者AAA评级的公司债,而且要求是短期的。相对来说,这是流动性最好、最安全、最接近货币的基金,所以叫做货币基金。

  自1971年第一只货币基金推出后,1974年富达基金进行了创新,货币基金不但享受利息,而且可以开支票,比如,购买5 000美元货币基金,可以开出5 000美元的支票去购买东西,货币基金同时具有了利息和支付的功能,本质上和现在的余额宝没有区别了。到1978年,美林又推出一个现金管理账号,把投资、交易、借记卡还有支付功能都结合起来,与现在证通公司想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类似余额宝的金融创新跟互联网是没关系的,是在金融市场化时产生的。

  那么它们在产生之后能走多远呢?我记得几年前有人提出,“这些货币基金‘宝宝们’就是监管套利,等利率市场化以后就没有它们的事了”。简单地回顾一下金融史,就能明白不是那么回事。美国在1971年推出第一只货币基金,而利率市场化1986年就完成了。货币基金揽存的总量在2001年是美国活期存款的数倍。因此,货币基金的产生绝不只是简单的监管套利,即便市场化以后它还是会存在。

  它为什么会存在?道理很简单,原来银行是赚三个点的存贷差,需要用这三个点覆盖线下揽存的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敞口,而货币基金只需要千分之几的率差,这是因为货币基金只能用于最好的机构发行的短期债,所以风险敞口极低,就只需要千分之几来覆盖成本。

  即便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银行还是存在几个点的利差,所以货币基金可以以比活期存款更高的利率来获取资金,并以更低的利率投资出去。因此在金融市场化以后,美国60%以上的商业贷款不是通过银行放贷,而是通过所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通用电气(GE)的资本就是通过货币基金市场获得资金,然后贷给用户。

  货币基金的本质,是让最安全、期限最短的商业贷款脱媒交易时供需双方跳过中间人直接交易。,不再需要银行进行风险甄别,让优秀机构通过直接融资以非常低的利率获取资金。那么银行怎么办呢?原来银行最安全的大客户走了,要继续维持利润,那么是不是就会推动融资成本上升呢?其实不是。如果金融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推高融资成本的话,还有谁愿意推动呢?那么会发生什么?银行损失了最安全的大客户,但可以选择把钱贷给中小企业,而原来中小企业是贷不到钱的。所以大企业以很低的利率通过货币基金在市场上融资,而中小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资金,融资的整体成本并没有上升。

  (五)技术创新会给金融带来什么改变?——对两大挑战的解读

  技术创新会给金融带来什么改变?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唐朝的小贷业务案例。在这个吐鲁番出土的小贷合约中,一个居民龙会努从另外一个居民左崇喜那里借了30匹丝绸。龙会努每个月归还4匹丝绸,如果不能够按月按时归还,那么每个月将多支付一匹丝绸;如果左崇喜马上需要丝绸,还得马上归还;如果借债人逃债,妻子、孩子和列举的其他人要替他归还债务。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年化利率160%的小贷,如果展期则上调为200%,同时债务可以随时索还,相当于T+0索回。如果违约,还有连带担保。可以说,我们现在想得到的各种霸王条款都在这里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难题,自古如此。

  这个问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就是融资的两个核心挑战,一个是触达资金两端的能力——所谓渠道的能力。在这个例子里,龙会努没有办法在别的渠道找到资金,所以只好去借高利贷。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根据信息甄别风险。左崇喜不见得是一个坏人,但他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去甄别借给龙会努的风险,所以收取的利率很高。这两个挑战正在被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

  (六) 回到金融的本质——金融的功能

  金融是做什么的?从功能上来说就是支付、融资、理财、保险,这里只介绍支付和融资。

  金融的第一个功能是支付。最早的金融产品就是钞票,后来有了支票,有了信用卡,有了储蓄卡,它们都是不同的支付方式。所以,金融的第一个功能是支付,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支付服务提供得很好的话,就不会出现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这些机构。

  金融的第二个功能是融资。简单来说,金融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资金传导,而金融机构正是起到连接的作用。有一种说法是,金融的趋势是去中介,谢平老师提过这个观点,但是我有不同理解。

  我认为,金融机构一定会活下来,而且会活得很好。因为,金融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传导,而是存在大量错配。首先是金额的错配。我们存到银行的钱金额很小,但是银行贷出去的可能是几个亿。其次是期限的错配,我们认为放在银行里的钱是想取出来就取出来的,但是银行贷出去的钱可能几年收不回来。此外,还存在流动性和风险的错配,我们认为存在银行的钱是安全的,而实际上银行可能因为将钱放贷给商贸企业、房地产企业而收不回来。各种各样的错配都需要金融中介去完成,管理错配和风险的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即便是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情况下,金融的中介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消失。

  二、决定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三个环

  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时,首先要把商业生态的未来想清楚,因为互联网金融是为商业生态服务的,金融的生态包括了商业生态、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而支持这三个环节的底层则可以归结为渠道、数据和技术。

  (一) 金融三环之一:商业生态

  金融是由商业驱动,为商业服务的。


  1.金融历史的佐证

  典型的商学院的金融课,会讲什么是资本市场,什么是间接融资,什么是直接融资,以及股票市场的功能等。我讲这些讲了很多年,但是在去年初我才第一次坐下来深思,为什么会有资本市场?每一个金融创新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金融创新能够成功,而有的却昙花一现?思考这些问题,让我明白金融的发展是与商业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例子是银行的产生。最早的银行是在哪里产生的?荷兰。为什么?当时的荷兰是国际贸易大国,存在大量货币兑换和支付结算需求。这催生了中间商,他们坐在长板凳(BAnk)上,兑换各国货币。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于1609年的荷兰,做货币兑换、支付和结算。消费者可以把各个国家的钱放到银行里,获取银行发放的票据,并能在整个欧洲流通。阿姆斯特丹银行经营了70多年货币兑换和支付结算,没有任何借贷业务。因此,银行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支付和结算。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在荷兰?因为荷兰拥有造船的技术,运货效率高,相对成本低,当时的国际贸易有一半是通过阿姆斯特丹进入欧洲的,因而荷兰拥有强大的物流基础。有了物流就有了资金流,有了资金流,为了解决国际资金流问题,就产生了银行。

  第二个例子则是股票的产生。股票的产生来自于远洋贸易。为了融资支持远洋贸易,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一开始这个公司非常像一个开放式基金,本金都可以赎回。后来东印度公司发现资金的不稳定对自己的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在17世纪初通过了一个制度,本金不能赎回了,变成一个永久的封闭式基金,同时公司提供分红。由于本金不能赎回,需要钱怎么办呢?股票交易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正是为了支持国际贸易的需求,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就产生了。

  荷兰从物流起家,成为17世纪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有了进出口的需求,也开始以金融来支持进出口。由于有这样的商业基础,18世纪,英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金融跟商业是不分家的,凭空去做金融是很难的一件事,是无水之鱼。

  再举一个中国的例子。现在谈到山西,首先想起来的是资源大省,但是100多年前,山西人其实是中国的金融之王。为什么山西人能够成为中国的金融之王呢?同样是因为贸易。在明末,政府推出了“盐引”政策,谁能为十几万边防军提供军需,就可以拿“盐引”到全国贩卖。山西在明朝时地处边境,盐的资源丰富,山西人就开始贩盐了。当然,只要一样货物可以卖,那么十样也可以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叫流量。所以他们就开始贩卖很多商品。开始是现银结算,但是银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到1823年出现了第一个山西票号——日升昌,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支付问题,从货通天下到汇通天下,山西就慢慢变成了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个和今天的支付宝是非常相似的。我们现在想做的就是,全世界走到哪里都有支付宝,不用携带现金,大家就可以走遍天下。

  2.商业生态的结合:支付宝的起源

  如果把上述道理讲清楚了,那么蚂蚁金服、支付宝的出现也就不证自明了。阿里巴巴创立支付宝就是为了支持“天上的贸易”,就像当年荷兰是为支持海上的贸易一样。“天上的贸易”的问题在于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家不看到钱不会发货,买家不收到货也不愿意付钱,如果不解决这个死结的话,电子贸易就做不起来。当时传统的金融,无论是支付,还是清算体系,都不支持网上贸易。为了支持网上交易,阿里巴巴创立了支付宝,建立第三方信用,买家先把钱打到这个账户里,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后确认,支付宝再把钱转给卖家,这就克服了买卖双方之间不信任的问题。所以,支付宝的核心不只是支付,还拥有第三方信用的功能,这是核心。前一段时间马云去欧洲和索罗斯见面,索罗斯认为支付宝是21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国外很多想解决普惠金融问题的人都很看重它,它跟原来的金融体系不大一样。

  很多人质疑阿里巴巴没有金融的基因。其实回顾一下历史,做成金融之王的哪一个有金融的基因呢?荷兰有吗?英国有吗?山西有吗?金融创新的诞生其实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商业对金融的真实需求,另一个就是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满足需要。当这两个条件满足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金融创新。所以即使是造船的、搞纺织的、贩盐的,也可以做成金融之王。

  基于这样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理解大部分P2P平台还是不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原因——没有根植在商业生态中。没有商业基础支持,出事并非没有预兆。

  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原理,商业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为商业服务的,基本上决定了金融的规模。

  (二) 金融三环之二:金融机构

  金融三环的第二环就是金融机构。金融的底层是渠道、数据和技术。

  1.技术革新拓宽金融渠道

  投行是怎么诞生的?1812年的美英战争直接导致了加拿大的独立。当时美国政府需要为战争筹集1 600万美元,但只筹到600万美元,所以政府找到三个纽约和费城的商人帮忙集资。三个商人承诺包销,以400万美元的价格买入1 000万美元面值的国债,以82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所以第一单大投行案例的中间费用是420万美元,超过融到的400万美元。这个例子既可以看到投行的雏形,也可以看到投行的潜力。投行的主要职责有两个,第一是卖金融产品,因为能够触达投资者,这是渠道的能力;第二则是包销。到了1864年,因为南北战争,美国又需要钱。当时已经有好多投行了。有一个小银行家库克,承诺用新技术来帮助美国政府解决融资问题。库克使用当时的新技术——电报——来卖国债,在华盛顿建立了自己的销售中心,在美国北方的各个地方建立了网点来销售国债。为了让普通人也能方便地购买,他把国债的份额拆分得很细,同时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接近免费。唯一的要求是先在他的银行开户,经过这个银行才能购买国债,按我们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导入流量。最后,他非常成功地不打折就卖出了10亿美元的国债。尽管自己赚钱很少,只有千分之一的收入,比现在的承销费用还低,但是却通过这个渠道把银行规模做大了,使其成为一流银行。

  渠道的触达能力从来都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商学院里这一点是不讲的,教科书只讲风险和收益的取舍。这是1864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导入流量,接近免费,屌丝经济。跟现在其实是一样的,渠道能力很重要。

  2.金融业的核心能力是数据的能力

  金融的一个核心能力就是基于信息和数据做风险甄别。举个信用卡的案例。如果你在七八十年前预言,以后人手一张信用卡,肯定会被当成疯子。每当有人跟我争辩主流的金融机构如何如何认为的时候,我常常就想笑。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成为主流以前,金融创新就是非主流的,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什么叫主流?一定要以历史的深度去看待。

  回到信用卡的例子,人类借贷在过去几千年中最流行的方式,我把它叫做“典当式借贷”,现在也是如此。因为金融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信息不对称,即便是现在,招商银行依然有一个内部规矩,85%的商业贷款必须有抵押品。所以“典当式借贷”一直到今天还是非常流行的。

  但信用卡是无担保、无抵押的小贷,实际上很难做,它是一个巨大的信贷方式的变革。怎么做起来的呢?首先因为有了商业的需求,在20世纪初,商家发现分期付款可以让顾客更多地消费,所以纷纷开始通过分期付款竞争。但是仅凭商家的力量做不大,因为无法甄别哪些顾客会还钱,哪些不会还钱。金融机构想介入,但如果没有信息也做不大,所以美国的各个征信局就诞生了,提供信息服务。美国三大征信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后来慢慢走向全美国。中国现在也是有不同的数据源,但是数据源不标准、不完整。

  在美国,首先有征信局收集数据,向金融机构提供数据,但由于数据很多、很杂,金融机构依然不能很有效地使用数据。在此基础之上,1956年诞生了一个建模公司,这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叫做FICO(Finance Controlling),一直到今天,FICO分还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个人征信评分。有了数据搜集,有了评判标准,在这个过程中,1958年第一张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产生了。

  因此,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来都是甄别风险的基础。回到当下,移动互联改变了渠道的触达能力,就像当年的电报一样;同理,如果大数据改变了搜集数据的成本、效率,一定会改变甄别风险的方式和成本,而这两者是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金融底层的要素正在被深刻地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一定会改变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可能会消失,但是它一定会深刻地改变金融。

  3.金融技术进步支持渠道和数据

  技术支持渠道和数据。以支付宝为例,我们单笔支付的成本大约两分钱,现在可能更低,传统机构汇款、支付的成本可能是几毛钱。现在,很多人谈普惠金融,普惠金融需要技术的支持,只有降低成本才可能做得好。渠道、数据和技术,这是任何金融的底层,当技术改变了底层能力的时候,金融就会被改变。

  (三) 金融三环之三:金融监管

  监管是金融生态圈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监管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央行、证监会、银监会等,都不是生来就有的。历史告诉我们,各种监管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法律的产生,都是因为各种危机爆发后社会意识到了监管的必要性。

  为什么需要监管?因为金融消费者贪婪、短视,这是人性的一面。另外,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是滞后的。比如,金融机构售出金融产品的时候,当时可能风险并不明显,出事往往是在以后,销售人员可能还会很真诚地告诉顾客金融产品利率很高,而且很安全。到真的出事时就晚了,即风险爆发是滞后的。因为金融中介存在道德风险,就必须被监管。

  但是监管也不是简单地把风险控制住,监管的核心不只是控制风险,如果金融的唯一核心是控制风险,就不需要金融。股票市场波动如此巨大,也就不需要股票市场,银行也可能会倒闭。所以,监管要在金融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和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三、未来金融的大方向:渠道、数据、技术的改变

  历史告诉我们,渠道、数据和技术的改变,都会给金融带来改变。

  (一) 渠道

  首先是渠道的改变,传统的金融用户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被金融触达,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的存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金融。这个改变不只是简单的方便顾客,金融会跟它服务的场景结合得越来越好,我们把这个趋势叫做金融的场景化。以前,社交、商业和消费的场景跟金融是分离的,以后会融合起来,金融跟场景的结合是金融非常重要的趋势。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支付宝,支付宝并不是简单的支付工具,它跟场景、消费者的体验需求结合得非常好,这是其成功的原因。第二个例子是微信支付,微信支付巧妙地利用了社交工具,让大家不知不觉地把社交账户变成了支付账户,这就是跟社交场景的结合。第三个例子是余额宝,余额宝刚出来时,某些专家指出这就是货币基金,根本不是金融创新。被这些专家忽略的是,余额宝没有改变货币基金的本质,其成功不是因为在金融属性上有突破,而是把货币基金的高流动性、安全性和消费场景很好地结合起来,每个人在余额宝都有闲钱便于购物,在不用钱的时候也能有所回报,把这两者结合是余额宝成功的关键。所以,金融跟场景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连接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身份的改变。就像Uber,它最重要的是重新定义身份,就是谁都可以去做司机。因此,共享时代的一个核心就是重新定义我们的身份。

  投资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这就是投消者。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娱乐宝,娱乐宝提供的是万能险投资产品,但是和电影的权益挂钩,而且限定每个账户只能买很少量。这个权益是很小的,当时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有人吹牛说投资了章子怡主演的电影,其实可能只投了100元,但是他可以带朋友去看电影。如果投资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话,对这个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帮助,因为企业最需要的不只是钱,它更希望大家来消费产品,帮助公司营销,打出品牌。2015年中国票房的10%是和娱乐宝这一款产品相关的,如果这些可以成功的话,投资者也成功了。这其实是众筹非常重要的未来。

  (二) 数据

  其次是大数据的作用。如果说移动互联改变了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渠道,那么大数据其实提高了连接的效率。数据可以帮助商家找到合适的消费者,也帮助消费者找到合适的产品。金融领域,大数据帮助更准确地甄别风险,帮投资者找到最合适的投资,使风险与回报匹配得更好。而且将来的大数据会通过深度学习和智能化方式而不是人力去做,这是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

  (三) 技术

  最后是技术的革新,比如云计算,将来很多金融机构会上云。上云有什么好处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12306,一个是12308,大家回家要通过这两个平台买票。12306出售的是火车票,铁道部花了10亿元建了这样一个平台。12308卖的是汽车票,全国有80%的汽车票通过12308来卖。它的成本是多少呢?12308是上云的,费用每年是5万元。所以,将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构不会自建昂贵且安全性存疑的IT系统,而是可以通过上云,即云计算平民化,付很少的费用,利用专门提供云计算的机构服务自己。以支付宝为例,它每日遭受十万量级的IP发起的上千万次外部攻击,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支付宝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出了强大的技术和安全能力,其资损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是美国PayPal的约千分之一,属于世界最低资损水平。专业的云计算不但更安全,而且可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效率。这是上云的未来。

  金融的本质能力是触达资金两端的能力和基于数据的甄别风险的能力。由于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普遍使用,金融的底层基础设施正在被深刻地改变,这会改变金融的能力和触达方式,进而改变商业模式和商业精神,产生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商业精神。

  中国经济的两大风口是消费驱动和技术驱动,新金融的发展也会与之匹配。消费驱动就是金融市场化,不但金融要市场化,而且要使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即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这就是新金融的方向。对金融的需求是一个金字塔,传统金融满足的是最大的企业和最富有的个人的金融需求,越往下企业和消费者越多,但是金融服务覆盖得越少。因为技术革命,将来绝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都会被覆盖到,这是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见图2-2)。

  做好普惠金融需要公益心,但是面临两个挑战:怎么让普惠金融可持续?怎么做到“普”和“惠”?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教授尤努斯,以公益的初心来做金融,通过五人小组联保的方式做风险甄别。他用了30多年时间开了2 000多家分行,覆盖8万多个乡村,累计投放贷款折合人民币约1 000多亿元,而我们的蚂蚁微贷过去5年就提供了超过6 000亿元微贷。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进步,我们通过移动互联实现广覆盖,通过大数据甄别风险,通过技术来做到“惠”,可以在这个时代做不一样的尤努斯,这是技术革命给普惠金融带来的最大的生机。
  
  四、中国经济驱动力与金融演进


  和中国新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是以新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大众型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这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新生态。在新金融1.0时代,大家还在争论到底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在2.0时代,互联网和金融会深度地融合。

  在新金融2.0时代,怎么评判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呢?

  第一个标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用新的基础设施重构金融,同时要敬畏金融的本质,保护金融消费者。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都适用于同一个标准。

  如果确实用新的基础设施做金融,那么这样的金融并非不安全。以支付宝为例,我们过去12个月的资损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这个资损率是PayPal的千分之一左右,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之一。有些人认为移动支付、手机支付不安全,其实只是个案,这个行业的资损率非常低,就好比飞机失事一样,马航的飞机失事,听起来很危险,但是我们出行还是会选择坐飞机,因为飞机失事的概率是很低的。互联网支付行业和P2P的安全程度有本质的区别,当一个行业有30%以上跑路,那就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对移动支付来说,大家有时候担心手机丢了可能会造成账户被盗,实际上这个概率非常低。

  第二个标准:在多大程度上与场景结合。以中国的互联网支付为例,电商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2003年刚有电商时,中国电商销售额是10亿元,2006年达到263亿元,2014年年底是2.8万亿元(见图2-3)。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2006年,中国的电商销售额只占社零总额的千分之三,而到2014年年底已经占了社零总额的10.6%。这个数字,无论是金额,还是所占比例,都超过了美国,或者说我国的互联网+零售,已经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支付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是新金融与商业消费场景结合很好的例子,既让消费繁荣,也让金融发展。

  再举一个例子,刚才讲了,余额宝的成功不在于其是网上出售的货币基金,而是因为它和消费场景紧密结合,实现了余额宝T+0投资,并可直接用于消费。另一个贡献是,余额宝把中国的理财门槛降到了一元。在余额宝之前,理财的门槛很高,低收入人群很难得到银行的优质理财服务。余额宝催生了“宝宝”类理财产品,后来又有了工行的e-ICBC,这是我们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蚂蚁撬动大象,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改革。

  第三个标准:在多大程度上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这是一个回归初心的时代,可以把普惠金融做得更好。中国的传统金融体系有很多缺失,更注重为大企业融资,而这些缺失产生了行业的风口和增量。互联网金融开放、融合的生态系统,与传统金融不是零和游戏,可以实现共赢。蚂蚁金服在2015年推出了“推进器计划”,计划在五年之内助力1 000家金融机构转型升级。这两年,我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任何一个机构要繁荣发展,一定要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不断思考国家需要什么,真心为老百姓服务,如果只想自己赚钱,那就没有希望了。我们不做那种只赚钱的空转金融,而是做低起点、广覆盖的金融。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曾提出,金融不是为了赚钱。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要做金融的守望者。金融真是一个让人惭愧的行业,我当了多年教授,几乎从来没有见到哪个教授谈金融的理想。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金融教科书教的是最大化股东权益、怎样套利更有效率,而不是金融存在的理由以及理想。我想强调,金融是为真实的生活和商业服务的,金融是社会理想的架构师,可以帮助普通人插上翅膀,让理想飞起来,这才是金融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想做的金融守望者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懂人性却不利用人性,关注金融社会责任,不只是赚钱,注重服务实体,而不是套利,把金融的公益属性、共享属性和金融属性结合得更好,做小,争取让金融进入每个需要的角落里。这不是硬性的要求,也不是法律,但是金融机构这样去做就可能走得更远,也可能走到最后。金融底层被改变了,同时它也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精神。金融是非常典型的B2C行业,而教科书里只顾赚钱的模式是典型的华尔街思维,华尔街思维本身没有错,但是我觉得变革的时代正在来临。

  五、对金融行业的趋势展望

  第一个趋势是支付,中国的支付发展得很快,到现在美国还在使用支票。美国的支付机构向商家收取百分之几的手续费,而中国的支付只收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的费用。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有趣的是,虽然美国的金融及互联网都更发达,但互联网金融不发达。为什么呢?因为金融足够发达,所以变革更慢,中国却可以实现飞跃。中国的支付将会跟各种场景紧密地结合起来,触达传统金融体系触不到的角落。

  第二个趋势是云计算能力将飞速发展。2015年“双11",前10分钟剁手党大举来袭时,支付宝的峰值处理速度达到每秒钟8.59万笔(见图2-4),而在2010年每秒只能处理300笔,2014年则达到3.85万笔/秒,2016年我们肯定会做到每秒十几万笔。而曾经的世界纪录保持者,VISA的实际处理能力只有1.4万笔/秒。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赶超速度很快,移动支付已经与场景紧密结合了。通过手机,已经可以实现:点餐、出行、支付、购物,这些在美国还没有普及。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想象,20年后,欧洲和美国也许是生活相对不便利的地方。

  第三个趋势是融资。刚才已经讲了,融资的核心是甄别风险。过去五年中蚂蚁金服向超过200万家小微企业发放了6 000多亿元贷款,很有效地控制住了不良率。我们还通过技术实现了“310”的体验,即 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借款人申请后系统自动批复、到账。平均贷款金额只有4万元,相比银行500万元以下的小贷,我们做到了真正的小微信贷。

  第四个趋势是征信。征信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行业,征信的应用不仅局限在金融领域,而是可以与更多的场景结合。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并不限制征信运用于什么行业,限制的是滥用信息,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是其核心。这就是征信业的发展,原来只能用于信贷行业,现在所有行业都可以用到征信,这是法律和实际维度的扩展。芝麻信用还在试运行阶段,但是已经拓展了行业应用范围。比如在租房方面的应用,以往需要三个月房租作为押金,现在凭借高芝麻分,可以只押一个月房租或者免押。在这方面民间已经有很多具体的应用了,个人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智慧生活(爱基,净值,资讯)的基础。

  第五个趋势是理财行业的发展。现在理财既没渠道、不方便,成本也很高。未来的理财能实现简单化。余额宝就是很好的实践。我们希望为老百姓搭建一个理财平台,让高端理财平民化,不仅将门槛降到1元钱,还能享受全世界最优秀的投资经理的理财服务。中国人对理财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财就是炒股”,但是,随着理财知识的普及,以及更多的人进入中产行列,未来可能有10亿人需要理财。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大资管将是显著的方向。

  第六个趋势是保险也将和场景结合。目前,保险是最具痛点的行业,也还没有一款好的互联网产品来引爆它,未来,随着保险与互联网、与场景的深度结合,将产生很大的爆点。扶老人险是很好的创新,淘宝退货险也有几亿人购买,可对退货进行保险,这些都是贴近场景的创新,并且融入了部分线上线下流程优化。

  网商银行是中国云上的第一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支付的发展最快,P2P和众筹比较慢。互联网金融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与风险程度不同有关,一般风险越大的行业发展越慢。互联网金融的体量总体较小,大概只占整个金融体量的1%,但是却产生了不小的鲶鱼效应。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颠覆传统银行业,而是产生了 “蚂蚁撬动大象”的作用。

  六、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要在创新给社会带来好处和保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金融不是为了绝对的安全,只讲安全的监管是伪监管,如果只是为了绝对安全,可以把金融全部停掉。比如股票价格跌宕起伏,为什么股票市场还能存在呢?因为它能推动创业,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这个平衡很不容易把握。互联网金融基于新的技术,解决了支付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更多缺少征信记录或者没有征信记录的人纳入征信体系,为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上千万的消费者提供了小而美的保险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缺陷,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重要助推力量。我们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同时,不能忘记金融监管的初心。

  第二,金融监管必须遵循金融的本质,探索适度监管、分类分级监管的模式。分类是指将金融分为支付、P2P、众筹等细分行业。这些行业的风险本质不同,需要松紧不一的监管。分级是指对于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也要有所区别。在这个时代,金融的方式变了,监管的方式也需要创新。可能还需要协同监管,这也是一行三会统一的方向。同时要推动行业自律,这也是我们作为行业实践者特别想推动的事。

  新经济需要新金融,新金融是基于新基础设施(包括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的大众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型金融,这是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也是回归金融初心的时代。新金融是有门槛的,不需要伪互联网金融。在这一点上,更需要强调适度监管、分类分级监管和创新监管,并将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新金融为新经济服务。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huangdanhong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供应链金融迎来政策契机,行业发展潜力

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详细]

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人机的发展和使用已有超过90年的历史。经历了20世纪漫长的萌芽期和酝酿期之后,无人机...[详细]

养生保健将达万亿规模,国内外企业群雄

养生保健的概念在国内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管子的“养生”之说,而后儒道两家推崇的修身养性、饮食有...[详细]

我国文化产业面临重大调整,产业链布局

2016年,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时期,GDP增速放缓,文化产业作为转型时期的支柱产业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加速发展。我...[详细]

汽车改装政策逐步放宽,千亿级市场即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并由此提升了国内汽车改装的需求规模。一、我国汽车...[详细]

美容连锁品牌快速扩张,美容发展潜力巨

我国美容、美发业已由单一的理发和简单的护肤服务演变成了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美容教育、美容媒体、美...[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