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供应链金融迎来政策契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016-9-5 10:54:05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力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在金融圈里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此,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在政策的扶持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与应收账款高度相关的商业保理也或将迎来一波井喷。

  一、供应链金融产业兴起,三种模式并行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供应链的循环。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区别在于,利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缓解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抵押、担保资源匮乏而面临的融资难题。租赁、小贷、保理、典当、担保、P2P 等细分行业共同构建了供应链金融大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促进了供应链生态圈的形成。

  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机整合,对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管理等产品和服务。这些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客观上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流转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帮助企业盘活流动资产,即应收、预付和存货。因此通常将产品分为三类:应收类、预付类和存货类。应收类产品帮助上游企业将应收账款转换成现金或应付票据;预付类产品则帮助下游企业扩大了单次采购额,提高了采购能力,将本应即期支出的现金资产转换为短期借款或应付票据;现货质押更为直接,以企业的存货作为担保方式,换取流动性更强的现金资产。虽然现货融资通常没有核心企业参与,但因该业务涉及对货权的控制和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从管理上与供应链金融流行的预付款渠道融资相近。 


  图表: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  


  资料来源:三胜咨询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为供应链成员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源于深圳发展银行。1999年该行个别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深圳发展银行首先试推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经过了几年的尝试,深圳发展银行最终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潜在的巨大市场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吸引了很多业内同行的介入。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最先开始这方面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随后,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中信银行的“银贸通”,中国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

  二、供应链金融多点开花,呈现趋势性增长态势

  2012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

  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迅速的一年,其中供应链金融受到各个公司的关注,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传统行业不景气,大量企业经营困难,亟待转型。恰逢金融改革推进,民间资本参与金融行业的条件逐步宽松,上市公司纷纷转型金融,特别是转型门槛较低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调查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的规模达到11.97万亿元,摘得全球供应链业务规模的桂冠。中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潜力巨大,其发展前景广阔。三胜咨询预测至2020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将达14.9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将逐渐扩大。  


  图表:2015-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预测  


  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三、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供应链金融,行业竞争激烈

  供应链金融模式凭借着“多方共赢,分散风险”的理念,甫一问世,就获得了商业银行的追捧。商业银行紧密围绕核心企业开展出“1+N”的模式,即“1”个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担保协议,使得“N”个中小企业在采购、运营、销售这三个环节中都能获得相应的优惠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降低了贷款风险;核心企业扩大了销售规模;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流动性问题,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不断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带动银行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同时伴随着商业银行发展自身业务的需要、国内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供应链成员扩大业务的需要,在我国经济不断持续迅猛增长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市场调查研究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2514家。其中,2015年新设立的商业保理公司共1294家,注册数量是2014年的1.44倍,2013年的6.09倍,2012年的27.66倍,2011年的67.61倍,2010年的110.64倍。2015年我国商业保理融资业务量超过2000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1.5倍。

  目前一些电商平台也正在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最近E轮融资11亿人民币的找钢网,2015年销售额超过180亿元,找钢网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推出金融服务,给客户提供中短期、更为灵活的贷款,如今找钢网的金融服务这一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

  在快速扩张的P2P市场中,不少平台机构基于风控等因素考虑,先后告别原始的小贷模式,逐渐向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渗透。实际上,在P2P机构谋求转型同时,来自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以及招商、平安等银行界大佬则早已在网贷垂直细分领域“谋篇布局”,以挖掘产业链融资的“闭环”价值,在线供应链融资俨然呈现各方“混战”局面。

  不过,不少平台或因信披不完整、业务去向模糊、关联交易严重而遭遇市场对其“自融圈钱”的质疑,或因自身供应商上下游之间资金链条把控不足,而形成类似钢贸融资的“资金困局”,致使供应链融资虚有其表而难以普惠小微。三胜咨询研究员陈虹丽认为,深挖供应链金融,无疑可以形成平台之间细分化差异化竞争,P2P机构需区分电商和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市场级别,将真实贸易环节与资金项目流向绑定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风险并将信息公开化,才能摆脱“自融”嫌疑,来满足草根市场融资需求。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560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人机的发展和使用已有超过90年的历史。经历了20世纪漫长的萌芽期和酝酿期之后,无人机...[详细]

养生保健将达万亿规模,国内外企业群雄

养生保健的概念在国内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管子的“养生”之说,而后儒道两家推崇的修身养性、饮食有...[详细]

我国文化产业面临重大调整,产业链布局

2016年,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时期,GDP增速放缓,文化产业作为转型时期的支柱产业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加速发展。我...[详细]

汽车改装政策逐步放宽,千亿级市场即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并由此提升了国内汽车改装的需求规模。一、我国汽车...[详细]

美容连锁品牌快速扩张,美容发展潜力巨

我国美容、美发业已由单一的理发和简单的护肤服务演变成了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美容教育、美容媒体、美...[详细]

千年小阿胶:一张驴皮上铸的千亿大产业

千年传承,阿胶已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主力军。近几年,千年阿胶正成为今人健康养生大市场最受人关注的热门。尤其是随着...[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