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政策不适用新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应当“法制化”
2014-10-14 16:22:0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旧政策不适用新发展
“没有哪个国家是依靠一个简单的产业政策就管理汽车产业20年的。回顾过去两个版本的产业政策,政府管得有点‘宽’。”张小虞说。
杜芳慈的观点则更为前卫。他认为,企业规模、研发投入、汽车营销这些都是市场行为,不应该再受汽车产业政策管理。就以研发投入为例,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要求“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不低于年销售额的2%”。事实上,不同的企业和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对研发的投入不一样。丰田的研发投资金额肯定要比力帆汽车高很多,但这不意味着其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比力帆大。又如,企业在困难的时候肯定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来促进销售,而企业在发展顺利平稳时,则会将研发投入降下来。由此可见,研发投入也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不应对企业作出硬性规定。
又如,200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对新投资项目提出投资金额的限制,这项规定也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了。过去国家限制投资,汽车企业新建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国有银行批贷,因此国家才对具体投资金额有所限制。如今,各种资本都可以流入中国汽车市场,无需政府再进行行政干预了。
除此之外,对企业准入的限制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放开企业准入的限制,不再赋予政府行政管理上的权力,才能真正解决眼下汽车产业中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的问题。
立法才是长久之计
回顾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史,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以日韩为例,过去他们也出台过一些汽车产业政策,但他们现在都是通过立法来管理汽车产业。譬如:美国的《交通安全法》、日本的《道路运输车辆法》等。
张小虞表示,199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由国务院发布,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却是由国家发改委发布。今年,各部委、行业组织又开始急于讨论如何修改汽车产业政策了。政府多头管理汽车产业可见一斑,这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杜芳慈说:“中国为何没有一部对汽车产业全价值链进行监管的法律,关键原因就在于多头管理。譬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只涉及到车检的内容,因为公安部只管理车检。交通部出台的政策只能涉及到汽车修理,环保部门只能监管汽车的污染排放。试问,这种各自为政的混乱管理如何能管理出一个健康发展的汽车产业?”
那么,政府应当如何管理汽车产业?张小虞认为,政府只需简政放权、管理产品即可。无论白猫还是黑猫,能做好符合法规的产品就是好猫。而目前的政府管理正相反,首先就是要分清白猫黑猫,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认为政府要以此为管理汽车产业的根本方向。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要从大处着手,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着眼,为国家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解决就业问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张小虞说。
立法基准点:安全、环保、节能
事实上,早在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就提出来要立法。其第二章第二条就提出“国家依法对汽车产品(含摩托车)的安全、污染控制和节能实施管理”。作为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第二章内容的起草者,杜芳慈表示,当时起草这部分内容时,他首先强调的就是“依法”。依哪些法?首先是一些通行法律,如:《公司法》、《税法》、《商标法》、《消防法》。其次,就是专门针对汽车产业制定的法律。但很遗憾,在汽车年产销量接近2400万辆的今天,中国依然没有一部关于汽车产业的法律。正因为如此,为汽车产业专门立法才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给汽车产业立法?杜芳慈说:“安全、环保、节能是立法的三个基本点。能将这三个方面严格立法,就能监管汽车从生产到最后报废回收的全过程。除此之外,还应将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等机动车的管理都纳入到该专项法律中来。现在电动自行车每年销量已经高达4000万辆,低速电动车每年销量突破30万辆,这部分车辆一直未得到妥善管理是政府的严重失职。”
- 新一轮节能补贴政策出台 自主品牌汽车须把握机会
- 煤炭行业连出救市三策:限进口或将升级为促出口
- 两大瓶颈有待生鲜电商突破
- 产能过剩成为制约丙烯酸行业发展瓶颈
- 娃哈哈多元化步伐不停:与航天科工发力机器人
- 劣质燃油宝损坏发动机 须规范准入制度
- 如何让中医药发展的更好更强?
- 我国银行深度转型路径何在?
- LED知识产权危机化解方式:主动出击 分层布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