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北京楼市有放开限购令迹象
2014-9-1 15:36:0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中赫·万柳书院、保利·海德公园以及万科甲柒拾柒号上述三个项目都将在今年年底前入市,且单套总价都将超过2500万元。
事实上,此前有消息人士曾透露,北京楼市有放开高端住宅市场限购令的迹象。不过,该消息至今未获得相关部门证实。
鉴于此,北京万科副总经理肖劲直言,“我认为,北京的限购在部分情况下应该松开,尤其是一定档次以上的项目。比如说再具体一点,单价5万元/平方米以上,总价800万元以上的(房产),干脆放开”。
单价15万元豪宅将入市
事实上,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刚需市场“以价换量”之际,北京总价2000万元以上的高端住宅项目销量同比大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今年入市的豪宅项目增加了一些信心。
据获悉,2014年下半年,北京将有三大顶级豪宅项目销售。而对于所谓的“顶级豪宅”的定位,业内众说纷纭,但从单价上来看,10万元/平方米左右是一个标准,总价则一般指超过2500万元。
据了解,从万科、保利以及中赫置业旗下的三个豪宅项目来看,万科北河沿甲柒拾柒号的签约价格,在10万元/平方米左右,主力户型300平方米,同时存在部分大面积楼王户型,单套总价起点超过3000万元;保利海德公园以9.5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取得预售许可证,将在9月份中旬集中销售,户型面积为170平方米至460平方米,主力户型产品单套总价在2500万元至3000万元左右;万柳书院则被业界认为将以15万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现房销售,总价起点为3500万元。
“万柳书院项目,我们预计在年底前以现房入市。”从中赫置地CEO孙鹏处获得了确切消息。据了解,该项目曾是北京楼市2012年的地王项目。
而对于另一个蓟门桥地王来说,其经历比较曲折。“其实我们是四年前被动成为业主的,国资委要求退出主业时,我们从中国兵器集团手中收购了这块地,当时楼面地价约3万元/平方米。”保利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晶透露,但当时周边的二手房也就是3万元/平方米左右,因此在收购时,引发了较大争议。
不过,时隔四年之后,海淀区北三环蓟门桥北的位置成为其杀手锏,该项目也成了保利地产布局高端住宅项目的标杆项目。
事实上,除了中赫置业这种专门做豪宅项目的房企,保利、万科都在寻求拓展高端物业产品路线。而万科更是收购了北河沿的甲柒拾柒号项目,并开始计划在年底前推出北京首个别墅项目,甚至成立高端事业部做高端项目。
做高端比做刚需有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保利等多家房企高层对于今年楼市下半场多抱有“谨慎乐观”态度,尤其是高端市场。
孙鹏认为,“若说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我个人则认为,北京和上海就是特级城市,在这两个城市里,不能用平常的房地产去判断市场。此外,高端市场是一个市场的细分,在这样的细分之下,不是笼统的来说北京的房价涨多少,跌多少,这个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很大”。
李晶也表示,“大家都说全国的市场非常困难,也说北京的市场非常困难,但与其它市场的情况相比,北京并不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肖劲则直接表示,北京这种城市跟其它城市不太一样,外地全面放开限购,是为了把库存消化掉,或者把房价提升起来,卖更多的土地。但北京市场比较特别,可以更精细化的制定政策,比如放开部分高端项目的限购。
事实上,近日,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以“哥们儿”身份来绿城中国中期业绩发布会时曾表示,“为什么我特别看好绿城,因为我坚信将来做高端,做改善性住宅的一定比做刚需产品的有发展,将来的房地产市场是有钱人去推动的。另外,做刚需产品的开发商太多了,供应量大,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很多城市放开限购后,也没有什么起色。从这一点看,我坚信,北京、上海的一线城市房价降价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而据了解,绿城中国目前在北京的在售高端项目是位于通州区的京杭府项目。实地探访绿城在北京通州的京杭府项目获悉,该项目总计约260套房源,都是18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目前销售均价接近3万元/平方米,基本相当于北京市通州区最高价。
而对于高端住宅物业这类产品的销售前景,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与上述房企高层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陈志认为:“在当前楼市前景未明背景下,房价仍然存在下行风险,相比刚需,改善型购房需求的表现更为稳定。而正是在中高端购房需求的支撑下,开发商才推出符合当前购房需求特点的中高端产品,这或将成为开发商下半年逆市突围的主力军。”
- 雷士照明之乱:中国式宫斗样本
- 汽车零部件行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
- 纺织服装上市企业九成盈利 呈现弱势复苏
-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 集成电路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整合呼之欲出
- 钢材出口不断提速 量增价跌或引发贸易摩擦
- 多行业扎堆进入养老业 业内:不宜盲目跟风
- 车市反垄断动真格 自主品牌或受冲击
- 橡胶机械下半年订单“断崖式”下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