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新常态倒逼政策调整
2014-8-26 9:39:2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专家指出,随着后期天气状况的好转,虽然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减产或已不可逆,但国内粮食的供应安全无忧。相反“进口大幅增加、存粮不好消化”渐成粮食市场的新常态,国内外价差持续的扩大,托市收购的政策也面临相应调整。
旱情催生资本市场“农情”
即使是现代社会,天气依然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前市场对厄尔尼诺可能带来影响的争论后,国内原本的“汛期”出现大旱天气,东北、华北主要粮食产区持续干旱,再度催生资本市场的一轮“农情”。
期货市场上表现最明显的是玉米、大豆价格。统计显示,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玉米期货价格过去一个多月来累计上涨2.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多下挫,跟踪一揽子农产品上市商品表现的农产品指数下跌了2.5%。
与此同时,A股“干旱题材”也有所表现,每逢干旱,资金偏爱的水利股钱江水利和安徽水利7月份来的涨幅已分别达13%和8%,而节水、更新管网改造概念的大禹节水、国统股份等也都较大幅度上涨。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报告,总体看降雨使旱情得到缓解,但旱灾导致的局部玉米减产及品质下降恐难挽回。
不至于干扰粮食的供应
干旱尽管导致部分地区减产既成事实,但业界普遍预计,旱情影响的产量仍不至于干扰粮食的供应,以及价格的稳定。
“如果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市场预期的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27亿吨。”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认为,目前市场预计的减产或在三四百万吨左右,这一数量所占总产量的比重极小。
与此同时,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今年秋粮的播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加上高产农作物的面积增加,有专家预计秋粮的产量或仍会保持连续增长的势头。
“另外一个因素也是国内的存粮量巨大,按艾格农业的统计,目前国内玉米、稻谷的月末库存量分别超过1亿吨和9000万吨。”马文峰说,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在内的主要粮食品种,国内的库存量都较为充足,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部分机构预计后期玉米等价格或会走弱。
托市收购政策面临压力
事实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粮食市场更应担心的是存粮库存该如何消化?
据中华粮网提供的数据,目前海外进口小麦到岸的税后价格每吨2040元左右,而在国内市场主产区之一的郑州地区报价2520元/吨,消费区的广州价格更高,内外价差接近500元,玉米的价差则更大,进口玉米到岸价约每吨1780元,而广州玉米价格则高达2740元/吨,每吨的价差近千元。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进口实行配额管制,但价差巨大使近年来的进口也不断扩大。业界普遍认为,粮食市场的新常态,除了国际市场连续丰收外,国内托市收购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也是重要的方面。“目前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确实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政策的弊端是缺乏弹性,近年来越来越陷入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又大量收储的‘怪圈’。”马文峰指出。
业界专家表示,随着种地收益比起务工收益的劣势越来越显现,农业生产将会逐渐走上效率提升的规模经济阶段,托市收购的政策也面临相应调整。“应逐步建立起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价格过高时补贴消费者,在价格过低时补贴生产者,但这一制度还在棉花、大豆非主粮品种中进行试点,主粮品种时机的成熟仍尚待时日。”有专家认为。
- 国产4G千元机深陷价格战 产业链亟待整合
- 配套设备认知度低 我国造船业亟待“质变”
- 节能减排发动机未达标 技术提升成本成阻力
- 进口牛奶冲击上市公司 企业开始寻求“洋为中用”
- 国产手机如何捅破市场“天花板”?
- 煤炭产能过剩不存在“相对论”
- 利好有限 多晶硅行业应谨慎扩张
- 我国石化工程企业“走出去”应增强软实力
- “十一连降” 中国汽车品牌如何涅槃重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