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新一轮上涨周期启动 养殖业三季度业绩将改善
2014-8-13 9:18:4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猪价连续上涨
自7月初至今,全国生猪市场已连续5周出现上涨。数据显示,8月12日,全国生猪均价14.25元/公斤,出栏瘦肉型生猪均价14.78元/公斤,该价格已同年初最高点相差无几,即将创出年内新高。自7月初至今,生猪价格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6.8%。
事实上,从消费端来看,7月份一向是猪肉消费的淡季,而本次猪价上涨正是起始于7月份。“猪价反弹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供需基本面发生逆转。与上半年相比,供给正在逐渐下降,即使在需求淡季,这种供需剪刀差促使了价格出现上涨。”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表示。
供给端的下降从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上也可看出端倪。农业部8月11日发布7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存栏数量7月份环比增加0.3%,同比减少5.4%;能繁母猪存栏量7月份环比减少1.2%,同比减少9.1%。
业内指出,母猪存栏量决定着未来生猪的供应量,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多月出现下降,且7月份环比减少幅度加大,显示出伴随淘汰母猪的加快,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已处于较低水平,也预示着未来6个月生猪供应相对需求将呈“吃紧”状态。
冯永辉表示,此次猪价上涨符合猪周期的内在规律,在基本面缓慢改变的支撑下,此轮温和上涨也具备可持续性,同样代表着周期性上涨的启动,下半年震荡上扬将是生猪市场的主要趋势,但猪价上涨幅度不会过于激烈。
三季度业绩将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猪价出现大幅反弹,但由于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生猪市场并未完全摆脱亏损,只有部分规模养猪场实现盈利。搜猪网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为-67元/头。不过,由于业界判断稳定上扬将是未来生猪市场的主基调,该种趋势也决定了生猪养殖公司有望在下半年迎来确定性的业绩改善机会。
目前养殖行业已有雏鹰农牧、牧原股份、新五丰公布2014年半年报,上半年三家上市公司全部出现亏损,雏鹰农牧净利润亏损1.48亿元,牧原股份净利润亏损8045万元,新五丰亏损4000万元。但在中期巨亏的同时,三季报业绩的转好预期也在显现。
雏鹰农牧表示,受供求关系和周期性补栏因素影响,预计仔猪价格在第三季度会出现全年新的高度;同时,下半年肉猪销售市场会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在此背景下,公司预计1-9月份净利润亏损5500万至8500万元,也意味着第三季度雏鹰农牧有望扭亏为盈、预计实现净利润6300万-9300万元。
中期亏损8045万元的牧原股份也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000万至2000万元,同样意味着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约为4045万元至10045万元。
生猪产业投资机遇
三胜咨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建议分析报告》指出,生猪产业庞大,前后带动多个行业。2012年生猪产值达到1.04万亿元之多,考虑到其上游饲料和动保产业,以及下游的屠宰加工产业,带动的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万亿。自2007年以来,全国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呈现大幅波动的走势,波峰与波谷价格相差接近一倍,且这种价格循环周期也由原来三年逐渐缩短为两年。价格波动大、变动快,加之信息不对称,散养户很难把握生猪生产状况及走势。在调研中就有农户反映:仔猪价低时不敢养,因为怕猪价持续低迷,投入了劳动力却不挣钱;仔猪价高时更不敢养,怕育肥后生猪价格下滑,只有亏本。在此情况下,散养户从以前靠猪挣钱转变为满足自食为主,纷纷减少了商品猪养殖量,甚至放弃了养殖。规模养猪户在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引进良种猪、饲养能繁母猪等方面都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自繁自养生产模式比散养户具有规避市场风险的优势,有的规模户还引进了当地传统的优质猪种,打造特色产品,市场接受度高,效益较好。
城乡差距决定未来需求空间大。国内城乡居民猪肉两者相差40%的猪肉消费水平。根据世行和粮农组织调查,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居民对于肉类的消费需求会快速上涨。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500万吨至2000万吨。规模化带来效益的提升。从养殖场数量看,2010年中国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共有22.04万个,占比仅为0.36%;从出栏头数看,该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共3.23亿头,占年总出栏数的34.54%。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共有2900个,合计贡献全美61.1%的生猪存栏量和88%的生猪出栏量。
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来说,将迎来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遇。未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主体将为大规模养殖、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企业以及适度规模的养殖户。企业进行规模化养殖能够有效的控制并降低成本,从而扩大盈利空间,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全产业链经营的模式或许将成为大企业增强把握资源的能力,平衡各环节利润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态下,全产业链经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赢得投资者青睐。
- 试水市场化能给中国高铁带来什么?
- 各地比拼限购松绑尺度 首个省级救市政策出台
- 家电节能领跑者制度或出台 有利于行业整合
- “页岩气革命”冷却 2020年产量目标骤降
- 钢铁业投资下降:符合预期 结构渐优化
- 楼市限购松绑 行业长效机制开始补位
- “脱困”政策频出难改我国煤炭市场低迷格局
- 中国手机品牌欲以价格战抢攻印度市场
- 外媒:中国芯片制造业努力摆脱进口依赖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