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银行的“危”与“机”
2014-7-30 15:48:3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7月25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披露,三家民营银行已获准筹建。这三家民营银行分别是:腾讯、百业源、立业为主发起人,在广东省深圳市设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温州民商银行,以及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在天津市设立天津金城银行。三家试点民营银行在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方面各具特色,目标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办成以重点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为特色的银行,其主打模式为大存小贷,即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温州民商银行定位于主要为温州区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区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主打模式为特定区域存贷款,即限定业务范围、区域范围;天津金城银行将重点发展天津地区的对公业务,其主打模式为公存公贷,即只对法人不对个人。
与现有银行相比,这三家银行的市场定位较明确,管理层的思路或许是想通过错位竞争,找到适合民营银行发展的环境。在中国,目前银行业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大银行雷同。小银行要么由大银行控制(如村镇银行);要么简单模仿、低成本复制大银行做法(比如傍大款、垒大户、拼规模等行为)。因此,设立民营银行的积极意义似乎不在于或不主要在于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而在于增加金融机构的特色与差异性(这是质的变化)。民营银行专注于民营经济,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国有大银行相比,民企设立民营银行拥有诸多优势,尤其表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上:(1)产权清晰。民营银行股东具体,产权关系清晰,经营责任明确,这跟民营中小企业有诸多相通之处。由于两者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形成的借贷关系必然是硬约束,优越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借贷软约束。(2)成本和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上成本很高,缺乏规模效应。而生根于民间的民营银行却拥有相当的信息优势,对客户知根知底,极易沟通,可以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3)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使得民营银行具有较高的金融服务效率和市场灵敏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实务操作中,与国有商业银行僵化死板的资格审查以及审批程序相比,民营银行经营灵活,决策链条短,服务方便快捷,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的需要。(4)贷后管理能力更强。由于先天的地缘优势、亲民性及大股东对银行债务自愿承诺承担连带责任,民营银行会更有效追踪发放的贷款,更有效了解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还款前景。
民企在经营银行上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亦存在不可忽视的劣势。最大的劣势在于吸收存款的能力无法与现有银行相比。现有银行经过多年的运转,已积累了相对稳定的客户、良好的声誉,并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和业务规模。而民营银行,且不说其业务规模和服务范围无法与现有银行媲美,单靠发起人积攒的声誉和信用对潜在客户是产生不了巨大吸引力的。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缺失及民企缺乏银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民营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不言而喻。
在民营银行成立的初期,其经验和规模都很有限,劣势会明显,对当前银行业格局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筛选之后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民营银行,规模将逐渐壮大,客户增多,声誉和经验等也将有所积累,它们可向一些中等甚至大型银行发起挑战。因此,长期来看,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会逐渐显现。
管理层应当在大规模引入民营银行之前,就资本金、资本结构、风险防范、人才、管理、文化、关联交易等关键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准则和规范。另一方面,民营银行不能一味地复制和模仿现有银行的经营管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银行或英国的零售银行。如果没有专业化、高素质的经营与业务团队,没有独特的商业模式,没有精准的市场定位,民营银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生存下去。
在初期,由于配套条件及经验不足,对民营银行应设置较高的门槛,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应向客户资源相对丰富的企业或已成功运用大数据开展电子商务或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倾斜,这些企业在设立民营银行上有独特优势。
- 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 木门业迎来一缕阳光
- 医药产业国际化面临多项难题需破解
- 上海空域预警繁忙 致高铁一票难求
- 机器人产业迎发展新契机 东北工业或造大市场
- 京津冀一体化:“难”在何处? 出路何在?
-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全球居首:机器换人渐成趋势
- 网络视频营销行业十亿市场待掘金者
- 中国彩电业正在酝酿大变革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双升”压力仍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