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十大“硬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
2014-7-25 8:36:4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7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引用了著名小说家阿瑟·黑利《钱商》的故事。言下之意是,缓解当前融资成本高问题,要深化金融改革。
在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成为探讨主线。
中国政府网新闻称,今年以来,李克强在基层调研考察,几乎每次都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容。23日的常务会上,他概括说,各地融资成本高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关键环节”。
“有些地方的企业反映,融资链条过长、收费过多,增加了融资成本。还有的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拿到12%的年利率,都觉得‘很不容易’,因为钱从银行出来的成本就很高。”他说,“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市场主体怎么安心创业?长期下去,中小微企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都难以承受!”
于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十大措施,其中包括,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
“要出台几项‘硬措施’,争取融资成本年内有所降低。”李克强指出。
几项“硬措施”
细读十大措施,个中犹存不少玄机。
比如第三条,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
2013年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截至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8.2万亿元,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
不过,一位银行资管部人士则认为,理财资金主要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非标等,背后对应的都是实体企业融资项目,不然就不会有收益。“资金空转”属于伪命题,因为资金不可能“转”出收益来。投资非标时,走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也是金融管制的产物。
不少资管人士预计,监管层多次表态让理财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并在2013年底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不仅不需要“通道”,而且是直接对接单个企业融资项目,预计工具有望进一步扩容。而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多家城商行上报了银行资管计划、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方案。
此外,十大措施之四还明确,要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
实际上,部分银行存在着将利息转为其他中间费用的做法,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虽然表面上贷款利率比较低,但是总成本比较高。
一位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介绍,目前银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取财务顾问费,向企业提供包含行业发展情况等内容的咨询报告等。另一种方式是,给予企业一笔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必须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一部分钱在该行,实现贷款、存款“双丰收”。
该人士坦言,可能近期这些做法会受到一定影响。
“定向调控”意图明显
十大措施的第五、第六条就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明确了要求。
第五条称,要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化监管要求。
第六条称,要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
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也多次通过定向降准、调整存贷比口径等方式,提高银行对小微、“三农”企业的放贷能力。
不过,有银行地方支行副行长表示,小微、“三农”企业信贷业务的投入产出比不高,银行自身并没有太大积极性。特别是在目前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小微企业是不良的“重灾区”,内部开会也多次在强调小微企业的风险。
以某国有大行为例,2013年就有意识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个人经营贷款的控制,虽然上述业务收益较高,但是抗风险能力较低,尤其处在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对银行冲击较大,全年小微企业、个人经营贷款增加的不良占总体的85%左右。2013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上升9BP至0.94%。
不少银行人士认为,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属于高风险业务,应该大力发展PE/VC、小贷公司等。
与大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又爱又恨”的心态相比,央行7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增加至8394家,贷款余额达8811亿元,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亿元、367亿元。新设小贷公司、新增贷款额度均呈现增长之势。
- 2015年3月底张家口实行阶梯水价
- 国务院提十条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 中国政府今年以来微刺激政策一览
- 煤制油气产业政策将发布 准入门槛设立
- 9月起新能源车免购置税 高速或配建充电设施
- 《河北省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计划》解
- 发改委:放开15项专业服务收费标准
- 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将出
- 苏州实施新商品房购买政策:限购松绑贷款不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