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债券市场相较于往年出现了更多的违约案例,且个别后续违约解决方案没有合理地考虑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债券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和投资风格持续向利率债和中高资质的信用债转移。在此期间,包括一些监管部门降低信用债质押折算率、收紧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等新规,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投资机构仍然倾向于回避产能过剩行业等主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较差的发债企业。二季度大量信用债被迫取消发债,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状况。
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市场上大多数资金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一边倒地回避和惧怕传统行业的债务融资,片面地追求无风险、低风险的利率债等资产,显然不利于相关领域的产能出清以及相关企业的正常发展转型。虽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完全是从风险收益的角度做出理性决策,但这一状况的延续,不仅不利于相关发债主体减负,最终也会导致以往投出的债权更难以回收。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资产荒”不断深化,但包括监管部门、发债企业、投资机构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更需要适当打破这一状况,维护好债券市诚理的融资、投资秩序,从而尽可能的实现多赢,尽可能的让有希望的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在此之中,类似相关高风险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风险补偿制度的推出,也应当适时予以推进。
另一方面,近几个月以来利率债市场的逼空式上涨,与各类投资者买力持续释放、大量机构加杠杆行为的盛行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持续加杠杆单边做多、甚至博弈央行保持货币宽松的行为,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为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积累了大量风险。“早买早收益”、“早买收益率更高”,类似这样的债券配置和交易思路盛行,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相关债券真正合理的价格。对比去年A股市场持续加大杠杆、不断单边做多引发的市场大跌,在前期市场涨幅已经非常大的背景下,相关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市场可能累积的泡沫化风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 评论:地方养老金入不敷出 社保基金是其可靠后盾
- 郝联峰:银行股极具长期战略投资价值
- 专家:靠居民房贷拉动信贷危险 或会加大居民杠杆
- 新人填旧坑难以为继,养老保险亟须改革
- 贾康谈房地产税:去库存不影响启动房地产税立法
- 如何将不良资产背后掩藏的价值刨出来?
- 评论:现在市场对降息降准尚无迫切需求
- 勿让强制退市成为“纸老虎”
- 区别对待房地产企业融资更显理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