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约400人联名签署《质询书》,要求国资委制止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Syngenta)公司。先正达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药与种子公司,2015年收入134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
签署人包括前化工部部长秦仲达,以及陈一文、顾秀林等一些活跃的反转基因人士。陈一文除了坚持反对转基因外,他的另一个争议观点是认为水可以变油。顾秀林2013年发表“决不宣言”,将转基因与地沟油、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并列一起,“决不转基因。”
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与先正达公司(NYSE:SYT)达成收购协议,以每股465美元现金收购先正达100%股权,这使得收购金额达到了430亿美元,成为了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超出了2012年中海油(0883.HK)收购尼克森(NYSE:NXY)的151亿美元。
《质询书》认为,先正达的农药及转基因种子,会对中国的粮食作物造成“广泛而无法控制的污染”,对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及中国农民的生计造成“严重危害。”
签署者之一杨晓陆告诉《财经》记者,他担心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后,先正达的农药及转基因种子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
杨晓陆说,他们在4月1日将质询书快递给国资委。3月31日,还有几名签名人士,去中国化工集团总部亲自递交了抗议书。
《质询书》签署者还包括前化工部部长秦仲达。《质询书》在网络公开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4月8日,路透社还跟进进行了报道。
《财经》注意到,《质询书》将中国化工集团与中国中化集团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两家独立的央企,均有农化业务。
《质询书》要求第一条称,“中国化工集团2006年成为美国孟山都草甘膦除草剂农达等“农化”农药在中国的独家经销商。”实际上,孟山都的农药产品在中国的独家经销商是中国中化集团,并非中国化工集团。
秦仲达是《质询书》的第一署名人,《财经》未能联系上秦仲达,杨晓陆自称是一名退休的反转基因民间人士。他告诉《财经》记者,《质询书》是自愿发起的,前化工部部长秦仲达署名其中,是得到了本人的同意。
“没想到这次影响这么大。”杨晓陆说,之前他们也发过类似的公开信,秦仲达也曾不止一次署名,但效果都不如这次。
转基因在中国国内存在争议,但反转基因人士绝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士,最知名的是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因为反对转基因,曾在网络上与方舟子进行了论战,方舟子是社交软件新浪微博上的一名意见领袖,他批评崔永元不懂科学。
农业部对转基因持支持态度。农业部科教司廖西元司长曾公开表示,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世界20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累计种植近300亿亩,至今未发现被证实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转基因棉花推广种植5000万亩,番木瓜种植15万亩。
《质询书》要求国资委中止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但实际上,2014年以来,随中国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仅需到相关部门备案即可。
根据发改委最新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其余境外投资项目,均采用备案制。
敏感国家和地区指未与我国建交和受国际制裁的国家,发生战争、内乱等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包括基础电信运营,跨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土地开发,输电干线、电网,新闻传媒等行业。
商务部最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也是如此,仅“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项目。”需要商务部核准,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
海外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的,还会涉及国资委的审批或备案。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属于企业主业的境外投资项目要报国资委备案,非主业境外投资项目须报国资委审核。
农化业务是中国化工的主业之一。中国化工仅需上报国资委进行备案。
根据中国化工的公开要约收购书,中国化工承诺,如果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不能通过中国政府审批和反垄断审查时,将向先正达支付反向分手费30亿美元,约为收购金额的7%。
“这是一个中高的比例,但也在惯例中。”海外并购专家张伟华告诉《财经》记者,现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会承担中国政府审查通过的责任。
“过去,这是一个激烈谈判的点。”张伟华说,“现在很容易达成一致。”
- 融宜宝回应被指非法吸存:并无事实依据
- 银联商务“支付+”惠农 打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快鹿母公司频换股东 注册资本暴增
- 南京银行违规售基金被证监局责令整改 拒赔投资者
- 中晋集资秘诀:收入挂钩客户投资额 4级员工月入
- 上海“中晋资产”涉嫌非法集资340亿 受害者超
- 浙江交通投资集团旗下公司涉3662万船舶融资租
- 银行明星理财 4亿额度不到3秒抢光
- 泰康在线被寄予厚望却黯淡开局 月均保费不足百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