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会议确定的课目,要我谈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这个话题,我谈几点思考。
第一,认识创新发展的大背景。近年来,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社会各方面关注、推动、参与创新,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亮点。但要注意的是,不同层面、从上到下对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认识还没有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要讨论。
最近大家在谈新常态、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谈供给侧的改革,很多人算产能多少、库存多少、经济何时探底等等,但是一个基础性、背景性的问题经常被忽视,就是:世界经济为什么下滑?中国经济为什么下行?一个重要的线索是:全球产业变革。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本世纪以来开始形成并加速推进的全球产业变革,将引发世界制造体系的根本变革,由此导致世界经济走向、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加速推进的清洁能源革命、智能制造革命、智能社会建设,形成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巨大冲击。技术、产品、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都在发生重大变革,几乎所有经济体、所有企业都面临调整、转型压力,否则将被淘汰。世界经济处于艰难的转型、接续、过渡期,旧的东西过去了,新的东西仍在成长之中。中国经济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基本规律相同。这是理解当下经济问题的关键。但是现在理论界谈不到点子上、企业界感到困惑。
第二,供给侧问题要落到培育创新型经济上。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谈到,要培育创新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新经济体系和发展、引领性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核心问题不是在原框架下讨论优化升级,而是要推动转型,大力培育新经济。需要注意的是,从战后六七十年代所形成的一批技术,比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都已经经历了30-50年的积累,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大幅度下降,到了集中扩散运用时期。一批能使产业发生巨大变革的技术力量储备起来了,发展新产业的基础已经具备,培育新经济或称为创新型经济的基础已经具备。这是未来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的、做风险投资的、做科技平台的都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三,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在构建创新型经济的微观基础。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政策和措施,是件小事。其实,双创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找到的一个重大战略。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新技术密集突破、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存在多方面的挑战和变革的压力。另一方面,创新型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索、试错,不仅各种新技术、新产品要试错,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要探索、试错。另外,当代创新的一个大变化,就是由过去的精英主导的创新、进入全社会参与创新的新阶段,有人称之为创新2.0。通俗地讲,创新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从中国的实际讲,我们面临维持经济增长、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解决民生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多角度创新,多角度探索,需要打一场创新的人民战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微观基础。“双创”战略不仅是解决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调。
这里我想对谈谈科技服务业的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制造业主导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世界经济性质本身就在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人讨论实体经济重要还是服务经济重要,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制造业仍然很重要,但它是基础,却不是引领性的要素。过去,制造业是经济的引领要素,而现在的发展靠的是服务业、靠的是商业模式和经济体系。
我看过一篇关于战后美国经济转化的文献,它提到美国经济形态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将基于自然资源的经济转化成基于人类资源的经济。在这个背景下,服务业的地位就突显出来了。今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去产能、去库存,而是要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效能,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就突显出来。发展创新型经济,科技服务业的地位就突现出来了,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创新要素的流动、新型经济组织的构建等,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出现了,它不再是我们过去谈的“科技中介机构”,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和良好盈利能力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业态登上舞台,一大批科技服务型企业快速成长,这个群体的崛起,将是中国新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是实现技术的资本化。谈创新、谈科技成果转化谈了多年,近年来才搞清楚一个基本道理,创新是把科技成果变钱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要关心是如何把科技变钱(不是简单的变产品),其中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成果资本化。这里存在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握技术和创新的经济价值,对产业界、投资界是一个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众多成就,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有一个问题要认识,这就是我们主要是利用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资本及产能扩散,以及我国缺乏经济,再加上廉价劳动力,形成特殊的发展条件。从技术创新角度讲,过去的中国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太需要试错,拿来好技术、好装备就能直接上手,就能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企业界、投资界普遍缺乏对技术和创新价值的判断能力,这是中国风险投资发育缓慢、新兴产业投资增长缓慢的一个深层原因。通地讲,看不懂技术和创新,怎么投资?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市场进行的试错和选择,通过风险资本市场的支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探索新产业成熟成长的过程,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将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最需要的。相应地,学会向创新投资,也将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投资界的大课题。
讨论创新创业和经济形势,大家感觉急需理论指导,但整个理论界及现有的理论跟不上形势。目前,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欧美舶来的那一套,包含两大主流:一是西方经济学,主讲市场万能的新古典主义;二是日本式的管理学。但是要注意到,这两派理论在解释创新、管理创新过程中基本都失灵了,都缺乏有效的判断。国际上有人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智力培训,并不能实现决策。这些观点还可以讨论,但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主流经济学谈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谈的大体上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话题,基本不在点子上、不在道上。这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 劳动力可能成为上海浦东未来经济增长一大制约因素
- 人大教授:目前职务犯罪举报人保护状况仍不容乐观
- 一季度经济报告:积极信号出现 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 最透彻的分析:中国赶超美国究竟需要多少年
- 深圳的高房价会让科技业失去竞争力吗?
-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 欧洲为何取代美国 成恐怖袭击新热点
- 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国务院印发《政府工作报告》重点部门分工意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