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合作协议具体包括:波音与中国完成300架飞机确认订单和承诺订单的协议;波音和中国商飞将合作在中国建立737完工中心;波音拓展与中航工业的工业合作;波音与中国合作启动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新项目。
波音民用飞机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蒙德·康纳(RayConner)表示:“波音将继续与我们的中国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以支持中国航空业的长期发展。”
竞争对手合作
在上述合作协议中,备受瞩目的包括中国商飞与波音公司签署的关于在中国建立737完工中心,同时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协议内容,完工中心将面向中国客户开展波音737飞机的内饰完工、喷漆和交付工作。这家合资公司将显著拓展波音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同时支持波音位于华盛顿州伦顿的737总装线的未来产能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正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中国商飞是我国实施大型飞机项目的主体,目前承担C919大飞机项目及ARJ21支线飞机项目的研制工作。美国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企业。中国商飞的C919大飞机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直接以波音737系列飞机和空客A320系列飞机为主要竞争对手。
波音公司首席执行长迈克纳尼此前曾表示,为了应对C919的竞争,波音将考虑打造一款新的机型来取代737MAX系列机型,新机型或在2030年之前交付。
而此次借习近平访美的契机,双方避开竞争不提,转而握手合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在中国建厂。
对于此次合作的原因,RayConner称,波音正在大力拓展与中国航空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正在让波音737更加贴近我们的中国客户,支持737的产能提升并由此加强对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民航市场的支持力度。随着737继续成为未来中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型,我们期望在中国当地向中国航空公司交付737。”
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吴光辉表示:“波音与中国商飞之间新的合作将帮助更好更快地满足中国民航运输市场的定制化要求。另外,此举也有利于与飞机完成工作相关的中国支持产业的发展和中国民航市场的全面发展。”
波音、中国商飞和中国政府正在制订最终的商业协议,并计划在稍晚时间宣布设施选址和首批飞机交付时间。波音目前每月生产42架737,预计将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将月产量提升到47架和52架,以满足市场对这种世界最高效单通道飞机的强劲需求。
谁更获益?
从竞争对手转为合作,这并非中国商飞和波音公司的第一次。事实上,今年3月6日,两家公司就宣布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共同在北京创建一个节能减排技术中心。只不过,这次的合作更具突破性。
民航资源网专家邹茂功认为,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将带来益处。中国民航市场正逐步增长,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波音公司无疑想在此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今年8月份,波音公司调高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其预计2030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民航市场。这一表态与空客和国际航协一致,后两者在更早之前就做出了上述预期。
不过,波音公司在中国市场受到了来自老对手空客的威胁。空客很早开始就在中国布局建厂,2006年10月,空客与中方联合体签署了在中国共同建立A320系列飞机总装生产线的框架协议。2008年9月,空客在天津的A320总装线投入生产。
空客的建厂布局对之后A320在中国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空客向中国市场交付的新飞机数量已经连续5年超过100架。截至2015年8月底,空客已经向中国市场交付90架新飞机,这一数字占空客同期全球交付量的20%以上。
“面对这种局面,波音压力比较大。现在波音和中国商飞合作建厂,与中国市场的合作空间变大了。”邹茂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而对于中国商飞来说,毕竟其与两大全球巨头存在差距,而通过这种合作,中国商飞将会从中获得更多制造大飞机方面的帮助。“这个可以对比中国的汽车产业,开始自己的技术跟人家有差距,跟大众、福特和日本的一些制造商都有差距,现在进行合作,那对你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邹茂功认为,未来如果合作良好,甚至也有可能获得一些技术转让,那对中国大飞机制造将大有裨益。
至于合作建厂的选址,波音中国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细节还在商议,将在之后公布具体的选址地点。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各地都开始了积极争取,舟山、上海和西安等地传达出了争取意愿。
- Uber陷扩张尴尬:边烧钱边遭禁
- 在华大众公司否认涉排放门 宝马汽车被殃及
- 大众CEO因柴油车尾气造假丑闻宣布辞职 称接受
- 一汽丰田北京5家经销商齐退网:卖越多赔越多
- 大众:尾气排放造假 股价暴跌40%连累欧美股市
- Uber:北京成都等地清理刷单 将对车主封号
- 大众:承认作弊车达1100万辆 股价2天暴跌3
- 特斯拉讨好中国车主:邀请50人赴美参观生产线
- 大众深陷排放门 品牌遭受巨大损失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