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保部法规司司长李庆瑞公开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市场的总投资额有望达到17万亿元。这一数据不仅令政府为之振奋,更给环保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人们看到,那个常年与不赚钱、低利润等词汇挂钩的环保产业即将“改头换面”的希望。
在业内看来,过去多年,我国环保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之时,环保投入一直处于被打了折扣的状态,资本一旦进入这个市场,就像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
有专家表示,李庆瑞提出的17万亿元的表态是相对乐观的预计。“按照业界共识,如果根据GDP占比2%来保守地计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至少在6万亿元以上,而如果国家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则这一数据在10万亿元以上是非常有可能的。”上述专家表示。日前,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也表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就会形成8万亿-10万亿元的环保市场规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这笔钱最终会由中央、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3个主要部分组成。对于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比例,专家们基本都认定社会资本将会成为其中的“大头”,占比至少在1/3-1/2。而根据公开资料计算,2011年、2012年,我国环保投入分别为6026亿、8253亿元,而中央投入仅为2641亿、2963亿元,其他部分都是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
提及这一大笔资金如何使用,业界大多认为,投入方向将从以往的以环保项目建设为主向运营投资倾斜,并且重点发展此前中央鼓励的“第三方”市场,更高效集约地使用资本发展环保产业。李佐军也表示,未来环保投入要尽可能地按照市场化规则去管理,避免项目投资过程中产生浪费和损失。具体来说,有专家表示,“十三五”期间的环保投入,中央应更倾斜环保项目运行,减少对环保工程建设的投资,保障环保项目有效地发挥作用、输出利益。我国可以将政府投入的环保资金委托给银行、投资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由它们来进行环保项目评估,再去有选择性地投资。
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已在我国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领域得到试行,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也尝试着采用此种模式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其实,从“谁污染、谁治理”到“谁污染谁付费、专业化治理”的转变,不仅是国家未来的主导方向,也将是市场需求的结果。“随着排污标准的不断趋严,迫切需要第三方企业来协助的将不再只有工业废气排放企业,还将拓展到污水治理、土壤修复、固废处理等多个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表示,当市场真正逐步放开以后,这个盘子里的蛋糕其实真的不小。
- 煤炭进口量大降超四成 38次会议力促行业脱困
- 中国有望建成世界装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
- 习近平访美:中美将拓展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 中法合作800吨大型核循环厂 将于2020年开
-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井喷 4000亿投资开闸
- 上海哈峰:锆铪分离技术实现核材料产业化新突破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 或建管自然资源的国资
- 中美将签署第四代核电厂开发及商业化合作协议
- 中法英核电合作项目签约在即 英承诺20亿英镑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