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高门票价格是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给景区调价设置时间年限。“禁涨令”实行以来,每隔3年,一些旅游景区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8年间,景区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许多景区门票动辄数百元。
客观来讲,一些景区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收回投资压力大等因素影响,或出于扩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的考虑,提高门票价格,本无可厚非。而公众对景区门票涨价的质疑集中在“涨得不明不白”。查阅近些年一些涨价景区的听证会相关公告和记录发现,不少景区未能公开其成本和涨价理由;有的听证会公告中,参与人对门票价格上涨的意见“零涉及”。
国内景区大多依赖自然禀赋或历史遗存,为公共资源型景区,具有公共属性。然而,很多被地方政府以“管委会”的方式直接管理,对景区票价拥有主导权,想涨就涨、竞相涨价,客观上有违公益本质。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明确提出要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对此地方要执行到位,切实管住涨价风。
面对当前一些景区的涨价冲动,监管部门和地方应切实担起责任。一方面,应引入完善的监督审核机制,对不合理收费和涨价严格规范,力求做到理由充分、程序透明、公平公正、公众信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转变思维,变“小旅游”为“大旅游”,破除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传导效应,科学发挥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抑制景区涨价冲动喊了多少年,但是“你喊你的”,景区票价仍是“我涨我的”;或者三年不涨,三年后就报复性猛涨,导致景区票价越来越高,游客更吃不消。与安全生产等硬性监管不同,景区票价监管相对温和得多,价格再怎么涨,游客不过发几句牢骚而已,所以对涨价监管多半宽松。最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未来要提升旅游消费水平。促进旅游消费,各地景区不能只算自己的小账,将票价降下来,让游客多多到此一游,不愁赚不到钱,一味在门票上做小文章,恐怕难做好旅游产业和消费这篇大文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有效抑制景区涨价冲动。
- 夏季每周2天半假期 酒店业叫好私企喊难
- 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霍克被双开 收受礼品贿赂
- 离境退税试点扩围 提振国内旅游经济
- 多国简化对华游客签证 出境游或将再迎高峰
- 三部委出台导游薪酬制度 小费合法化引业内叫好
- 国办发文:促旅游消费 推动“互联网+旅游”
- 中国交建和港中旅拟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游邮轮业
- 印度将对中国发放电子旅游签证 或预热国庆印度游
- 南京多家酒店床单碱性超标:约等于睡在洗衣粉上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