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政府网公告了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深化改革方案,网易财经向多位专家了解到,本次改革重新强调政策性职能,是对政策性银行走商业化道路后的“归位”,除此之外,改革的另一大重点是提高政策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功能和定位更加突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内部管理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从而在支持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三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深化改革,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更加明确,有助于发挥其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
此次的批复方案对国开行提出“合理补充资本金,强化资本约束机制”的要求,对进出口银行提出“提升资本实力,建立资本充足率约束机制”的要求,对农发行提出“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的要求。央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统一按照10.5%的标准实施。
丁志杰表示,过去对于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一直没有特别考虑过,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考虑的,三家政策性银行除了政策性业务之外都有自营性业务,有一些和政策性业务关系不大,也面临着和商业性银行一样的风险,对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进行监管十分必要,这是保障经营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可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进行分类和界定,并实行差别化的资本金管理。“目前,农发行在自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分类上比较清晰,其他银行还有待方案落地后进一步明确自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分类。”他说。
回归政策性职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内容显示,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网易财经,政策性银行设立之初就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贯彻或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服务,在经历了上一轮政策性银行转型,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之后,本次改革重新强调政策性职能定位是让政策性银行回归本职。
“我们国家不缺商业银行,这一块的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而三农、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它们都依赖政策性银行”,郭田勇认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会与商业银行产生业务重叠,从而导致本职的缺失。
政策性银行回归本职定位,有着重要意义,兴业银行兼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网易财经,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中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对基础建设和产业等长期开发的项目提供中长期的资金,“以高铁的建设为例,现在大家认识到其重要性,而早在修建之初,并不被看好,资金量大、期限太长难以预估收益,商业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不会涉足,必须依赖政策性银行去投放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在本次改革中明确定性开发性金融的国开行,将与对外的亚投行形成内外搭档,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服务,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告诉网易财经。
提高预防金融风险能力
魏凤春指出,本次改革的另一大重点是提高政策性银行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虽然说政策性银行有‘第二财政’的说法,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资本充足率为0都行,但是它们毕竟不完全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化部分仍需要资本来控制风险”。
网易财经注意到,国务院分别针对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批复对此均有表述,其中,针对国开行提到要“合理补充资本金,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对口行的要求则是“明确风险补偿机制,提升资本实力,建立资本充足率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另外,农发行则是“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发展中国家又高于发达国家,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比国外水平较低。以国开行为例,2012年、2013年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2%和11.28%,而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20%左右。
政策性银行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除此之外,在融资渠道方面,有望获得更加市场化的运作,上投摩根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吴文哲指出。
- 政策力促扩大内需 发改委放宽四专项债券发行
- 地方政府首次发行专项债券:自发自还
- 机关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个人缴4%单位缴8%
- 央企“限薪令”多米诺效应:国有银行现高管离职潮
- 金立群或任亚投行行长 投票权分配是关键
- 亚投行4月将举行工作会议 讨论股权分配问题
- 国务院:存款保险制度5月起实施 最高赔付50万
- 发审委22年使命将终结 估值“革命”逼近A股
- 央行通缩口风悄变:从“不直接表态”到“必须警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