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山西七大国有煤企集体陷落
2014-9-22 9:15:0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以煤为生的山西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自2009年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以来,对山西省的争议就不曾间断过。这个一半财政收入来自于煤炭的资源大省,由于煤炭市场低谷徘徊,其上半年GDP增长仅有6.1%。而当初被指定为资源整合七大主体的煤炭企业,如今也因市场寒冬陷入亏损的境地。今年上半年,山西省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的净利润总和为-13.48亿元。
山西一位煤炭企业人士表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各大煤炭企业需要向各地政府缴纳的资源整合保证金,很多至今无法收回,也无法用于抵减资源价款;这些公司还承担了非煤项目投资、绿化、扶贫等社会责任,整合主体“包袱”沉重。
集体陷落
五年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大幕正式拉开。自2002年开始,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攀升,煤炭就成为资源大省的主要财政收入,作为国内第二大煤炭大省的山西,也成为国有、民营企业的掘金之地,大小煤矿“遍地开花”。
2008年,针对省内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发展格局,山西省计划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的契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来运作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重组。
2009年3月,这一计划被付诸实施。主要整合方式为,主体企业与被兼并重组整合企业均要经共同确认的有资质单位对资源和所有矿井资产进行评估,双方通过企业并购、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形式在当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企业性质均为有限责任公司,主体企业控股不小于51%,被整合块段所有矿井的股份最高49%,经营方式采取主体企业控股经营,市场化运作。
“有幸”被选中为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的企业则主要为山西省内七个与煤炭相关的国有企业。七大整合主体包括山西焦煤集团(下称“焦煤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下称“潞安集团”)、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下称“晋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下称“阳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下称“同煤集团”)等五大省属煤企,同时还允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下称“山西煤运”)、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下称“山煤进出口”)也作为主体,与上述五大煤企一起兼并重组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
2012年3月,山西省宣布煤炭资源整合结束。然而,当初煤炭市场高点之上的整合,却在收场时遭遇“寒流”,又两年时间过去了,作为整合主体的七大煤企却陷入“泥潭”。
2014年上半年,七大资源整合主体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分仍处于增长状态,例如焦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96.99亿元,上年同期为1091.6亿元;晋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也比上年同期的970.44亿元增加了100多亿元,达到1073.35亿元。
不过,在净利润方面,七大煤炭企业却集体沦陷,甚至陷入巨额亏损,其中山西煤运和同煤集团亏损尤为严重。今年上半年,山西煤运的营业收入为807.38亿元,而净亏损却达到6.61亿元;同煤集团的营业收入也增加了近90亿元,达到1092.48亿元,净利润则为-5.35亿元。
同时,潞安集团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091.83亿元,而净利润则由去年同期的3.11亿元下降到-1.34亿元。阳煤集团也难逃亏损的噩运,上半年的净利润为-1.00亿元,去年同期为2.13亿元。
另外的三家煤炭企业虽然没有亏损,但净利润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晋煤集团实现净利润1693万元,去年同期为5.63亿元;焦煤集团的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1.52亿元直接降为2824.34万元;山煤进出口的净利润3650.1万元,去年同期3.38亿元。因此,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总和为-13.48亿元。
步履维艰
原本想趁金融危机以低价拿资源的七大主体却在刚完成整合之时就陷入困境。国内煤炭价格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2012年5月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煤炭市场萧条的形势延续至今。
整体大环境不好是导致煤炭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资源整合中背上的沉重包袱也加速了七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的“衰落”。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山西省正处于兼并重组煤矿建设和以煤为基产业多元发展的集中期,因此各单位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票据等融资金额大幅增加。
记者掌握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到今年3月底,七大煤炭集团中,同煤集团、晋能公司(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国际电力合并而来)各种融资已超千亿,晋煤集团将近千亿,其余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山煤进出口等四个企业的贷款也都在400亿~800亿元之间。
由于企业融资的大幅增加,也导致财务费用急剧增加。今年一季度,山西省煤炭企业的财务费用高达67.65亿元,同比增加8亿元,增长13.42%。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潞安矿务局,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7月潞安矿务局完成改制工作并变更为现名。山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潞安集团的唯一出资人与实际控制人。
潞安集团位于山西省最大的沁水煤田,是全国512户重点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生产基地。截至2014年3月底,公司拥有全资以及控股子公司52家,其中潞安环能为其下属上市公司。潞安集团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72名。
不过,在煤炭资源整合中,由于历史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潞安集团也有了沉重的负担。潞安集团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向各地政府缴纳的资源整合保证金14.3亿元,基本是没有办法收回了,也很难用来抵减资源价款。
该人士还透露,整合煤矿在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标准缴纳税费的同时,各家企业还承担了非煤项目投资、绿化、扶贫等任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
争议尚存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整合也一直是在争议中前行的。随着山西省政府相继发布2008年2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和2009年10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山西省煤矿兼并重组及煤炭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加速启动。
而这场强力推进的煤炭资源兼并重组也引发了“国进民退”的大讨论,甚至这场争论现在仍未结束。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山西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1500座调整为1000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不过,直到2012年3月,山西才宣布煤炭资源整合结束。通过三年时间,山西全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多个;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为2∶3∶5的多元办矿格局,资源回收率也由平均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山西在“以安全的名义”驱逐民营经济,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是改革倒退的标志性事件,也为山西经济失衡带来严重的“体制赤字”。
作为资源大省,以煤为生的山西自然依靠煤炭来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多年以来,煤炭、电力、钢铁、焦炭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对山西省财政的贡献在70%左右,仅煤炭对财政的贡献就约有50%。
因此,在煤炭经济衰落时,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也缺失了“一条腿”。今年上半年,山西全省生产总值60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1%,比一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实现全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其中,第二产业完成3027.8亿元,同比仅增长5.1%。
被视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用电量,更是暴露了山西省经济增长的乏力。上半年,山西省全社会用电量899.3亿千瓦时,仅有1.4%的增长;其中工业用电量715.6亿千瓦时,增长0.7%。
港富集团黑色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志斌表示,山西煤炭资源已经整合结束两年多了,但整合好的煤炭主体企业都觉得压力巨大,背上了巨大的包袱,很不好过,特别是在煤炭市场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想转型发展都难。
能源局部署煤电节能减排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2%
未来一段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日前,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在这份通知中,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国家能源局还表示,在此基础上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此外,今后能源局将会严格按照能效、环保准入标准布局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
天然气消费占比将提升
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是未来一大趋势。
在这份《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到2020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
能源局表示,在执行更严格能效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调整到60%以上。
“目前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差不多在65%以上,后期如果将比重改为60%以上,就是下降了。”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冬娜说。
据记者了解,2013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2013年的9.8%。
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天然气消费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为5.9%,而国际平均水平是23.8%,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以天然气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所占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按照2014年初能源工作会议的要求,2014年中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2014年能源局希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优化至10.7%,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1%,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
为实现这一目标,能源局对今后将要实施综合节能方面的改造,根据《计划》,2020年前力争淘汰落后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力争2015年完成综合节能改造机组容量1.5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完成3.5亿千瓦。
东部地区严批新建燃煤电厂
煤炭占比下降的前提是煤炭使用率的下降。所以在这次三部委下发的《计划》中,降低煤电的排放是重点。
按照《计划》部署,今后能源局将严格按照能效、环保准入标准布局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能源局在对全国各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进行部署时,将各地区的严格区分对待,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
其中,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计划》提出,中部地区新建机组原则上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鼓励西部地区新建机组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平均供电煤耗减少到300克/千瓦时也是不小的挑战。中电联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火电机组供电煤耗321克/千瓦时,从历史数据看,“十一五”期间火电供电煤耗从370克/千瓦时降到333克/千瓦时。
《计划》还提出要优化区域煤电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
不过,由于目前能源结构调整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头戏,所以类似政策不断出台,业内分析师对其效果并不持有乐观态度。
刘冬娜分析称,类似的控制煤炭消费量的政策之前就有很多,内容也大同小异,不过这些政策到达地方后,往往比较难落实,所以这项政策出台后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 中国页岩气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
- 煤电减排行动计划发布 火电排放向燃气看齐
- 8月年内首现用电量“负增长” 用电结构明显改善
- 进口煤将减少4000万吨 供求态势难有根本转变
- 我国页岩气开发再次迎饕餮盛宴
- 页岩气行业盛宴来临 环保问题成为焦点
- 浪费严重生态问题严重 能源“金三角”遭遇“能源
- 污水治理加速 投资加大利好水处理公司
- 中国稀土路向何方?
央企二轮限薪征意结束 高管公开支持但私下犯难
8月我国煤及褐煤出口量为45万吨
周小川:银行资本市场要积极支持 开放拓展服务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