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白酒行业一二三线品牌盈利数据统计
2014-9-1 14:08:1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自救”是白酒行业近两年来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白酒从业者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从主动降价,到拥抱电商开展营销变革,再到上市募资过冬,白酒行业近两年的变化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但行业拐点不会轻易到来,白酒行业主动求变无法一帆风顺。供需失衡、价格体系紊乱、电商业务零经验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白酒企业。
“白酒行业形势仍不好,仍处在调整期。”今年对于上半年白酒企业净利润全面下滑的现状,业内人士认为,一线名酒下半年可能有所好转,“从飞天茅台目前较好的去化情况来看,茅台未来会率先走出低谷。”和一线品牌茅台以及区域龙头古井贡等不同,二三线酒企的日子分外难过,在今年上半年营收下降27.12%的情况下,其净利润下滑幅度却高达55.54%。
8月30日,水井坊披露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下降65.51%;净利润亏损1.22亿元,上年同期公司盈利1.34亿元。
在水井坊披露中报之后,15家上市酒企的中期成绩全部出炉,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这份成绩单的大致情况如下:1,15家白酒企业业绩罕见悉数下滑,下降幅度最低的为贵州茅台的0.25%,最高的是酒鬼酒的244.78%。2,去年上半年白酒企业整体营业收入为576.3亿元,今年为486.88亿元,同比下降15.52%;去年上半年整体净利润为208.58亿元,今年为164.44亿元,下降幅度为21.16%;净利润降幅远高于营收降幅,表明白酒企业降价的副作用仍在持续。3,分单季度看,剔除今年刚上市的今世缘,从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第二季度,14家白酒企业整体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7.73%、-5.59%、-13.20%、-6.24%、-18.38%、-11.96%,同期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2.32%、-8.32%、-24.4%、-31.69%、-22.49%、-20%,营收和净利润降幅双双收窄,但整体情况仍不乐观。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白酒行业调整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来,白酒行业的弱势仍未得到改观,上市公司未能走出低谷。对于业绩继续下滑的原因,酒企中报中大多表述为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限制三公消费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竞争,是区域性的竞争,一些此前追求全国扩张的酒企,目前要不断抢原有核心市场的潜力,这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二三线酒企的业绩压力很大,洋河、古井贡作为区域龙头,相对会好一些。”有分析师指出。相对一线龙头酒企们回暖的迹象,二三线酒企的形势要悲观得多。
沱牌舍得2014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亿元,同比下降3.19%;实现净利润1046.9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2.94%。金种子酒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4912.87万元,同比下降81.92%;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0.44亿元,同比下降9.5%。
二三线酒企收入下滑并不是太大,但未来总体成长性相对堪忧。在调整期内,其压力比较大,因为此前调整相对滞后。受市场整体形势不佳、一线酒企纷纷下沉渠道的双重打压,二三线酒企的形势并不乐观。如青青稞酒、伊力特等去年仍逆势增长的酒企,今年纷纷调头向下。记者统计发现,二三线酒企今年上半年整体营收下滑27.12%,但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55.54%。
以青青稞酒为例,去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分别增长30%、33.71%,但今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2.94%、-19.15%。对于今年上半年其业绩下降的原因,平安证券近日一份研报指出,一是因为其主销区在西北,民间消费能力偏弱;二是青青稞酒在青海省内市占率较高,难以在省内通过挤压竞品来获得增长。
此前,多位白酒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即随着行业调整的深入,区域性白酒或受到更大的冲击,主要是由于龙头酒企的渠道下沉。也多有券商认为,一线酒企受市场的影响在财务报表上的反映更早,而二三线酒企相对滞后几个季度,接下来二三线酒企业绩可能继续走低。面对愈加不利的行业形势,一些二三线酒企也在调整产品和策略,以求降低下滑幅度。
- 2014年1-7月我国部分省市机床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7月奶粉进口74.41万吨
- 2014年1-6月全国化学纤维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6月全国化学纤维用浆粕产量数据统
- 2014年1-6月全国中成药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6月全国化学药品原药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6月全国合成洗涤剂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6月全国化学试剂产量数据统计
- 2014年1-6月全国聚酯产量数据统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