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本土化加速渗透 整零合作有望翻盘
2014-8-7 13:55:2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究竟中国汽车产业“依赖”这些跨国零部件巨头们到了什么程度?近几年,随着它们本土化进程加快,它们又掌控多少个中国汽车产链的脉门?
本土化加速渗透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境外资本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2年,国产自主内资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而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自主内资零部件企业基本处于边缘化态势,并且市场占比逐年快速萎缩,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自从境外零部件巨鳄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就全面垄断和控制了中国零部件高新和核心技术。如今,境外零部件还借助中国消费升级引发的对外资零部件的需求,其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的同时,还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如与本土自主车企建合资公司、自主中高端产品与合资品牌共享零部件供给渠道等。
由此可见,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发生了新变化,在非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的比例也在逐步快速提升,并实现了流水化大规模生产。
从产品结构而言,以变速箱为例,在中国市场上,外资自动变速箱目前的地位无法替代,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对外资的依赖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此外,在空调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天窗、座椅系统、安全系统、制动系统、照明系统、自动变速箱、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精密铸件等主要的零部件系统都是外资在做精细化生产,且市场份额在逐年提高的同时,其技术研发以及人才配置上都比本土零部件企业略高几个台阶。
随着它们本土化战略的推进,其在我国汽车行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全面管控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乘用车从化油器到电子喷射控制、决定压燃式柴油发动机的商用车排放达标的高压共轨的电喷系统关键零部件,则全部由博世、德尔福和电装等合资或独资外商所控制和垄断,中方根本无法涉及到这一高科技领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无法克隆和超越,国内汽车整车厂家只能花真金白银高价购买,外商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溢。
目前国内汽车电子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际零部件巨头手中,汽车电子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实力最为薄弱的一环,由于开发难度大,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高,国内大部分市场被外资占据,自主品牌仅在车载导航、影音播放等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整零合作有望翻盘
整零合作是彼此惟一翻盘机会。零部件供应商体系是整车企业的核心资源,世界主要的汽车企业都基本有比较稳定的供应商体系,整零间既是产品、技术开发合作伙伴,也是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本土大多数整车企业虽已形成对零部件从购买到要建立供应链体系的认识上的转变,但是建立起支撑整车发展的供应商体系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还缺乏整合供应链资源能力,包括核心部件开发、系统匹配能力、对供应商评价的标准和体系、控制成本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缺失也是本土零部件企业成长缓慢很重要的因素。不具备这些能力,就不能对零部件企业给予有效指导、评价,以及促进零部件企业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外资供应商给整车提供的部件或系统就是一个黑匣子,只有边界条件、规格参数而已。面对强势的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本土整车处于弱势地位,能力不对等,利益不可能对等。
所以,整车企业要给本土零部件机会,给它们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韩国的摩比斯、万都就是在这种机会下和现代汽车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相比之下,本土整零间还缺乏惺惺相惜、以退为进的文化认知,整零合作战略还需要突破企业文化弊端。
- 国务院督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 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 全国土地出让金7月腰斩 限购城市仅剩10地
- 反垄断席卷12家日企 美欧日系厂商将踩急刹车
- 上半年广州楼市成交持续走低
- 北京首推商品房项目 仍存去化压力
- 险资运用余额上半年快速增长
- 国内光伏电站集中装机 电站融资创新大势所趋
- 电解铝等四行业陷入越淘汰越过剩怪圈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