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确定高通垄断事实 产业链终端将减负
2014-7-28 11:23:3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许可费率过高
据悉,高通存在许可费率过高问题,高通在WCDMA、LTE等标准中的专利份额已下降,却依然延续CDMA的标准进行收费。中国IT企业在4G标准制定中积极参与,取得很多核心专利,但是在高通构造的体系中,这种价值得不到体现。
根据网络创新研究所(CyberCreativeInstituteCompany)的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向LTE标准制定机构—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声明的LTE标准专利中,高通排第一名,有655件,占比11.1%;三星第二位,652件,占比11%;而华为排第三,为603件,占比10.2%;诺基亚[微博]占8.5%。
网络创新研究所对各公司抽样进行研究,得出各公司声明专利中真正的标准专利的比例,然后乘以声明数量,得到新的排名,这个排名反映了各公司专利质量。其中高通为318,占比10.5%;华为273,占比9%;中兴通讯253,占比8.3%;诺基亚为245,占比8.1%;LG和三星分别占比7.8%和7.7%。
从上述统计来看,无论LTE专利数量和质量,高通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实际上,我国中兴、华为等企业近年来持续在专利上投入,专利数量和实力已赶超西方厂商;华为每年授权的中国专利,已经持续多年保持第一;以PCT国际专利申请而论,中兴和华为也名列前茅,但高通在向中国厂商要求巨额许可费的同时,对自己所使用的中国厂商的专利应付的许可费只字不提,强迫中国厂商免费许可。
歧视对待中国企业
有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网络设备等其它领域,我国企业如中兴、华为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已经非常有实力,但在手机芯片领域,还是被高通把持,高通成了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主流业界对专利许可费的共识是累计不超过产品售价的10%,但高通一家就达到5%。2013年,中国手机企业利润均值不足0.5%,而实际上,高通所持有专利只是众多手机专利中的一部分,这显然有失公平。
2013年,高通芯片和许可费收入总计243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来自中国,许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0%,但利润占比达到70%,为芯片业务的两倍。据了解,高通的精明之处,是并不靠芯片赚太多钱,而是依靠低价格让竞争对手无法获取机会,依靠芯片市场垄断地位,高通可以靠搭售专利赚钱。要想生产高端手机,只有向高通采购芯片,下游厂家为了购买高通芯片,不得不同意高通的专利费要求。
此外,高通对我国企业的区别对待也是发改委此次反垄断调查的直接动因之一。高通对三星、诺基亚等公司的许可费标准远远低于中国手机厂商,构成歧视性许可。这其实是这些公司坐享政府与高通斗争的结果。近10余年来,高通专利许可模式与芯片销售模式在欧美韩日及印度等地备受质疑,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反垄断调查造福芯片产业链
高通通过专利垄断攫取了我国手机及终端芯片产业绝大部分利润,导致我国通信产业长期“弱芯”,压制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也给国家网络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据相关统计,2013年高通研发投入达49.6亿美元,为市场份额第二的芯片企业联发科[微博]研发投入7.6亿美元的近7倍,更占到我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制造业总研发投入的30%。
事实上,发改委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是我国“芯片国产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家于2014年6月份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并且成立中央领导小组和过千亿的国家产业基金扶持各个子行业的龙头公司。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在国家意志的驱动之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望迎来战略性拐点,实现跨越式赶超。
中信证券分析师张帆认为,高通为了减少本次反垄断调查的风险,并且赢得中国政府的信任和尊敬,需要加大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贡献。高通将骁龙处理器28nm的代工制造订单交给中芯国际,是其积极应对反垄断调查的举措之一。
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有望深度受益。
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发改委确定高通垄断事实,将迫使高通在专利费上作出更大让步,以及在其它方面对中国产业链作出支持。这将是中国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利好,从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到终端厂商,都将受益于此。终端厂商将因此降低了芯片在终端成本中的高昂代价。
- 红塔集团保住云南白药股权 陈发树22亿竹篮打水
- 麦当劳闹餐厅鸡荒出现断货
- 万科未来在写字楼方面尝试将面临挑战
- 新松机器人在青岛建设产业基地
- 福喜恐将面临天价罚单 或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 上海农行对首套房贷者推95折优惠
- 百盛百货北两年来已关7家店 行业关店潮来临
- 百胜麦当劳Q2净利增长差距拉大
- 丰田在华对混动情有独钟 坚持走自己的路线
沪港通初定10月13日登场 万亿人民币屯港备战
日本P-3C巡逻机发射鱼叉导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