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煤炭行业分析及2014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2014-7-25 11:23:3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3煤炭行业分析: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全年消费量达36.1亿吨,增速降至2.6%;全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达3.2亿吨。
2014年1-4月,全国煤炭市场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价格持续下滑,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2014年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1%,销量同比下降1.4%;4月份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31%和1.29%。与此同时,煤炭净进口增加,一季度全国煤炭净进口8199万吨,同比增长5.3%。
2014煤炭行业分析报告《2014-2018年中国煤炭行业市场供需与前景展望研究咨询报告》报告分析认为,在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和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连续上涨情况下,国内许多公司将目光转向用煤生产天然气的项目,对于解决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各种非常规石油和非常规天然气技术路线进行综合比较后判断,煤制天然气是一种技术上完全可行的项目,在国际和国内天然气的高价下,这个项目具有很好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从供需和市场来讲,国内天然气的缺口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快于煤炭和石油。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发展趋势,一是需求量大幅增长,二是利用方向将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由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向多元化消费结构转变。煤制天然气将以城市燃气为目标市场,适度发展作为天然气资源的补充。
2013年,计划淘汰煤矿1256处,淘汰产能6418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509处,关闭退出产能2669万吨。
2013年关闭退出的产能为2669万吨,其余的3749万吨的产能,则通过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的方式继续生产,也就是说实际减少的产能为2669万吨。
2012年产量最高的两大产煤省内蒙古、山西因其落后小煤矿已基本淘汰,2013年并无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产量第三位的陕西关闭退出的产能在20万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合计仅关闭20万吨产能。
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地区在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共淘汰产能4413万吨,占淘汰产能的69%。其中贵州淘汰落后产能为2880万吨,占总计划的45%。
截至到2013年底,十二五已下达计划淘汰煤矿2181处,淘汰产能1.04亿吨,实际淘汰煤矿2621处,淘汰产能1.44亿吨(13年按计划数计算)。关闭退出产能0.52亿吨。
现阶段,煤炭由于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下游需求乏力,进口低价煤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煤炭市场行情处于低位。但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长远来看,行业将持续繁荣。正是由于目前的艰难环境,煤企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市场环境与走势,辅助其经营决策。国内优秀的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煤炭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煤炭行业的市场规模、煤炭市场供需求状况、煤炭市场竞争状况和煤炭主要企业经营情况、煤炭市场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对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三胜凭借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总结出完整的产业研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提供研究覆盖面最为广泛、数据资源最为强大、市场研究最为深刻的行业研究报告系列。报告在公司多年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公司资深研究团队对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三胜数据库,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是中国市场上最权威、有效的研究产品。煤炭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合理分析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行业前景预判,挖掘投资价值,同时提出行业投资策略、生产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推荐报告: |
中国煤炭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修订时间:2014-7-1 |
2014-2018年中国煤炭行业市场供需与前景展望研究咨询报告 修订时间:2014-5-27 |
更多煤炭行业相关报告>>> |
- 2013年煤炭行业分析及2014煤炭行业分析报
-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煤炭进口呈现“量增价跌”特点
- 双重夹击下石材业“资源大战”将打响
- 台湾空难对支线航空市场的影响有多大?
- 煤企亏损严重:过半煤企减发欠发工人工资
- 空中Wi-Fi叫好不叫座:费用成问题
- 汽车销售过度虚拟将弱化品牌
-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将正式国产化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