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出台重头文件专门强调振兴实业,显然国家认为需要对当前社会投资的倾向做出矫正。造成近年来实体企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政策导向的误读,让热钱和银行都不愿投资“慢”行业,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
其次,企业自身受舆论影响,把概率极低的“热点机会”无限放大。即便不缺钱,或不急着用钱,也要把发展主业的资金,转投利润更高、赚钱更快的非主业项目上,导致主业发展受限,“多元化经营”影响实体主业。
此外,许多实体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解读不清,逐渐被市场淘汰。
不过,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内因,而非外因。实体企业自身品牌意识淡薄,就是最关键的内因。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唯一的利器是品牌。然而在互联网带来的渠道、物流革命下,许多企业忽视乃至放弃品牌建设,单凭低价、低利润大肆走量,寅吃卯粮,最终透支后续发展潜力,为市场淘汰。
实际上,做实体并非不赚钱。许多经营意识较好的实体企业,在发展实体的过程中也能取得不错的效益,甚至连上市都不用,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比如位列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强榜单的华为,风靡世界的老干妈辣酱,占据全球市场70%的无人机生产商大疆公司。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实体投资,占其投资项目的将近一半。相比之下,全球主要60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4860亿美元,但利润加在一起却是零。
归根结底,一个公司的成功,在于通过优秀产品,营造被市场认可和尊重的品牌。产品才是搭载品牌所有信息的唯一载体,并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商业模式。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合理利用好这个工具才可以实现真正的“互联网+”,而不是将互联网当成一种模式,甚至唯一模式。以实体为主业的经营者应该清醒一下头脑,把品牌战略放在第一位,采取技术应用与转换,创新出符合当下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来支撑企业品牌,这才是硬道理。
第三产业的意义,是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补充和服务,而不是脱离两者凭空发展。不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只会是空中楼阁,就像电商卖的还是实体产品一样。没有了实业,其他都是空谈。
- 徐高:人民币贬值今不同昔
- 江瀚:加班是如何摧毁中国企业的未来的?
- 个税改革不能忽视地区收入和生活成本差异
- 不妨用市场的力量教训开瓶费
- 专家谈人民币贬值:我们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 专家:中国经济已初步触底 可适当扩大赤字规模
- 手里的人民币要换成美元吗? 专家:不会持续大幅
- 评论:钢煤去产能遭遇保供应 体大不亚于楼市
- 专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