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近日,全国多地政府也披露了关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审计署和多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19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
在媒体列举的保障房三大问题中,保障房空置居于首位,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在现实语境下,建设资金闲置能很快得到整改,骗住保障房将被取消资格受到处理,而对于保障房空置问题,恐怕很难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这已不是审计部门首次对保障房空置“开炮”。2013年,多个省份审计结果显示,山东、海南等4省保障房空置5万余套。去年底,审计署还曾点名多个闲置严重的地方,包括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新乡市等。然而,曝光归曝光,点名归点名,在指出问题之后往往再无下文,鲜见有部门和人员因此受到问责。
表面上看,位置偏、配套差、质量劣,是导致保障房“有房无人”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地方,保障房往往远离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导致上班远、生活不方便。再加上,墙体开裂、顶棚渗水、纸糊防盗门等保障房丑闻令人触目惊心,公众更加敬而远之。
但追根溯源,这一系列问题又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症结——权责不清。长期以来,对保障房的考核仅限于开工率和竣工率,入住率并未纳入其中。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将保障房入住率纳入考核指标,但并未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把好事做好的压力和动力。只要把房子盖起来,即使公众有意见,有关部门也不会因为保障房空置而担责。于是,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潜规则。
保障房空置,源于责任空心。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根本没有把保障房建设作为“安居工程”,或视为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福利,而是将其当作展示政绩的“面子工程”,看成赏赐给群众的阳光雨露。在这种思维驱使下,一些地方只会算“经济小账”,不会算“民生大账”;只愿把偏远地区的地块拿来凑数,不愿动中心黄金地段的奶酪;只是为应付任务完成指标,而舍不得投入资金完善设施,投入精力保障质量。
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一边是低收入群体只能“望房兴叹”,对“住有所居”有着迫切需求,一边却是本该“一房难求”的保障房面临“愁嫁”尴尬,房源存量不断增加。这大大违背了我们建设保障房的初衷。空置率“高企”,意味着大量保障房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保障作用,造成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并且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形象,必须有人对此负责。
19万套保障房空置不能“审而不计”。除了尽快把闲置房源分配下去外,有关部门还应针对空置背后的原因,给出相应的调查处理,供需不匹配的追究决策失误责任,出现质量问题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设计,将保障房的入住率和空置率纳入考核指标,出台追责问责细则,倒逼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确保保障房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 钟伟:一二线城市可率先试征收房屋空置费
- 专家:房地产去库存需要平衡好“过剩”与“不足”
- 姚景源:房地产去库存不能加大杠杆率
- 余丰慧:房企杠杆高至10倍 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
- 专家:需调整供地节奏促使地价理性回归
- 限贷限购并不能有效的降房价 更像是饥渴营销
- “人才”不应打低“低收入者”福利
- 保障房空置的根本是责任“空心”
- 樊纲:房价暴涨怪货币超发和地价高 太不专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