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比特币涨幅已高达51.75%,而仅今年6月以来的半个月内,火币网成交的比特币金额已达273亿元。
作为一种知名的可交易虚拟货币,比特币近一个月来的凶猛行情,格外引人关注。
据国内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火币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的近一个月来,比特币的涨幅已高达51.75%,达4558.87元,这一价格已是去年同期价1525.53元的近三倍;而在成交方面,仅今年6月以来的半个月内,在火币网成交的比特币金额已达273亿元。
如此行情,正在让资深比特币投资人林强的日常习惯。
当初吸引林强投身于比特币交易的,正是2013年底比特币一轮凶猛上涨的财富效应——当年11月份,比特币仅在一月内就上涨达473.63%,而单价也从1200元涨至8000元。
彼时,人民银行等五部委紧急发文《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此后两年,比特币陷入熊市,单价最低时降至2015年初的900元。
“之所以关注是因为2013年有一个财富效应,涨到8000,以及媒体的宣传;第二,这是数字货币业,是比较全新的东西;第三,经过2014年的下跌,我感觉有一些投资机会,所以介入了。”林强告诉记者。
据林强介绍,从2014年投身比特币投资到如今,其已获得了高达十倍的绝对收益。“我的策略很简单,就是趋势投资,绝对收益。”林强表示,在投资比特币的同时,他也会关注包括股票、期货在内其他领域的投资机会。
然而,即便在两年中实现了十倍收益,林强也并非是在他自己的圈子中拿到最高回报率的比特币投资人。林强告诉记者,他所见过收益率最高的投资人是一名90后。——“一个朋友,90后,2013年来北京时3万本金,现在有600万资产,都是做比特币做的。”
事实上,能够让林强们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除了比特币的趋势机会外,杠杆机制的引入是主要因素。
“那就看投资者从外部借钱炒(比特币),能否按照自己可承担的风险。”林强表示,“假设你借入后亏损了百分之五六十,但也能承担风险,那就可以借入。有做空机制,有期货,可以借币卖掉;第三看整体的交易成本;第四看平台的稳定性,目前我基本只在火币台操作。”
林强们所蛰伏的火币网,目前已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据其平台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18时,其累计交易额已突破1.04万亿元。
宛如A股翻版
若不考虑货币属性和交易机制,比特币投资的群体分布,似乎正在A股化。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采用程序化(API)和量化策略交易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还是三四线城市等地区缺少投资经验的中年人群,都已较多地涉猎这一市场。
卢月跟其他几个平台差价相差大概有百分之二到五左右,所以差价比一般大很多。”卢月告诉记者,“跟成交量也有一定关系,成交量大交易的量也会相应提高,交易机器人频率也会增大。”
卢月表示,API交易的特点和期指的量化具有相似性,具有高频、风险低等特点。“基本上是无风险套利。一方面买进,一方面卖出,基本上保持率不变,资金是越来越多的,所以比其他的投机、炒作稳定,基本上每天都是盈利的。”
而在卢月看来,目前对于其交易最大的影响是监管框架的缺少。“希望有监管,因为现在没有监管,有什么消息媒体发出来都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在专业机构投资者进行套利交易的同时,另一群散户则也关注到了比特币的投资机会。
据记者调查了解,比特币的交易已蔓延至一些三、四线城市,而其中不少中年人群也加入了比特币的投资大军。
“我们这边不少在银行工作或者退下来的中年人都在参与比特币的投资,投资这个的以女性居多。”东北地区一位银监系统人士表示,“大家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一个介绍一个知道比特币投资的,普遍额度都在七八万,许多干部也在做,像我认识的一个我们地方上人民银行的人也在投资。”
在这位银监人士看来,由于比特币投资缺乏有效监管,其交易机制、市场风险、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均也存在较大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比特币减产这些基本面的确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前述银监人士称,“但目前这在国内就像是一个法外之地,因为无法成为货币,(比特币)可以说完全成了投资甚至投机品,还缺乏足够的约束,投资者应该重视其中的风险。”
事实上,在部分投资者收益翻倍的背后,也有诸多投资者亏损而终。林强就表示,比特币是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投资领域。
“赢者的钱都是亏损者的尸骨,所以亏损的应该是大多数。”林强坦言。
- 碳金融PPT产品泛滥 碳金融中心最终到底会花落
- 扶贫频现黑手:为村民争取一碗肉 干部要分一口汤
- 蔡昉表示中国经济悲观论始作俑者对中国经济无知
- 中国债务总额超168万亿陷危机?社科院回应不存
- 民资进入银行业成效显著 另有12家拟设民营进入
- 快鹿临危受命新任总裁突然宣布离职 兑付承诺再引
- 货币组织忧心中国企业债 建议成立国企重组工作小
- 校园贷乱象调查:学生没能力还贷就被逼成为“下线
- 借贷宝回应女生裸照借款遭威胁:将会提供法律协助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