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披露,中粮集团明确提出“瘦身健体”计划,以“小总部、大业务”为原则,压缩管理层级,实现三级管控。
中粮集团提出,通过三年攻坚规划,计划旗下法人单位减少20%,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50%以上、亏损面显著下降。
记者采访了解,6月14日下午,中粮集团召开领导班子及部分中层干部会议,调整领导班子成员:中粮总裁于旭波、副总裁万早田任中粮党组副书记等。
此次会议上,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局长宋亚晨代表国资委党委讲话指出,中粮集团应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组并购企业业务深入整合和文化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提质增效工作。
根据“瘦身健身”计划,中粮集团共计确认改造提升类企业65家,强化管理类企业91家,兼并重组和淘汰退出类企业102家。
2015年,中粮营业收入405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58%;净利润为13.2亿元人民币,约合2亿美元。虽然在营业收入上仅次于嘉吉100%股权、荷兰尼德拉51%控股权。企业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下属企业数量激增,而且企业层级过多,甚至全资收购的来宝农业、控股51%的尼德拉公司只能算5级孙公司。
记者查阅中粮集团2015年年报以及中粮2016年度第四期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了解,目前中粮集团2级子公司有34家,3级、4级等子公司数量更是庞大。
为了减少企业法人层级,中粮集团管官方称,将按投资公司职能设立大部制,精简优化总部管理职能,按专业化公司打造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控制力的专业化企业。
瘦身的目标是形成“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经营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组织架构,做实专业化公司。
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的“中粮集团按‘小总部、大业务’原则启动瘦身计划”文章中,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表示,中粮集团瘦身健体目标是改革体制机制,按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理清职能,下放权力、搞好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核心产业。
根据中粮集团发布的规划,未来3年中粮旗下各级子公司将减少20%的法人单位。
赵双连表示,“瘦身”是为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让更有活力的企业经营层在市场活动中占主导、说了算,负全责。
而在6月14日中粮集团召开领导班子及部分中层干部会议上,宋亚晨局长代表国资委党委指出,希望中粮集团能够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战略研究,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重组并购企业业务深入整合和文化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提质增效工作,使中粮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中粮集团很多业务是通过兼并重组发展起来的,吸收合并华粮集团、华孚集团等央企,并购来宝农业100%股权、尼德拉51%控股权,这些企业进来后,管理架构需调整,业务需要与中粮的业务整合,通过整合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效益。
中粮集团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并购重组工作,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2005-2013年,中粮共完成近50起并购项目,投资额146亿元。
而吸收合并华粮集团、华孚集团,并购来宝农业100%股权、尼德拉51%控股权,使得中粮集团管理的企业资产规模、人员规模都大幅增加。
2015年,中粮集团完成对华孚集团、中粮农业(来宝农业改名)、尼德拉财务并表,其中华孚集团并入后就为中粮增加70余家下属子公司;中粮农业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45个资产,全球员工总数9500人;Nidera在全球18个主要进口国下属拥有62家子公司,3700余名员工。
整合、淘汰258家企业
中粮集团在这一系列“瘦身”举措的同时,还将下大力气开展“健体”,改善资产运营质量,提升净资产回报水平,提质增效。
中粮集团将依据“改造提升一批、强化管理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总体原则,在“十三五”期间加大系统减亏的力度,三年时间内完成“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的主体工作,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50%以上、亏损面显著下降。
中粮集团官方披露,中粮集团共计确认改造提升类企业65家,强化管理类企业91家,兼并重组和淘汰退出类企业102家。
截止本报截稿,中粮集团官方未回复记者的书面采访,目前还不太清楚这3类涉及258家法人企业具体涉及中粮集团哪些业务。
- 中国玉米油老大争夺战:西王和长寿花全品类竞争激
- 谁将成为麦当劳中国接盘者:绯闻对象增至4家
- 新希望中国化工等或考虑竞购麦当劳中国股权
- 供需关系改善 国内糖价蓄势待涨
- 调查:中国火锅产业扩张步伐放缓 企业信心丝毫不
- 全年猪价将维持高位运行
- 中国时隔20年取消食盐计划管理 影响百姓餐桌
- 婴幼儿配方问题奶粉检出7批次不合格产品
- 金钱豹深陷欠款困境:资金链告急 被供应商告上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