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应收账款排前三的皆是基建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中,中国中铁应收账款为1545.42亿元;中国建筑应收账款为1425.09亿元;中国铁建应收账款为1134.05亿元。
对此,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三家公司的应收账款排名位于前三主要是因为:一是企业现金吃紧;二是企业大客户集中度较高;三是企业应收账款过高与“一带一路”战略或有一定联系,该战略实施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应收账款。
据上述一家基建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透露,虽然公司应收账款多,但多数款项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支付,因此,不用担心有坏账。
基建业应收账款高居榜首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在应收账款高金额榜单里排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有4家上市公司属于基建行业。
对此,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应收账款过高会对基建行业的公司带来一定影响。“首先,过高的应收账款将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其次,将会增加企业的资金风险,加大坏账的可能性,影响公司业绩。此外,应收账款过高会影响公司运作或是引起资金风险。”
薛胜文认为,公司能控制应收账款下调,可以从两方面来控制,一方面明确企业内部责任,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基建行业的应收账款高企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对于公司来说,由于工程大多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因此,并不用担心其无法支付账款,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坏账。
中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中铁前5名客户的销售额合计为982.11亿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35.74%。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原因在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及所属项目业主是公司的最大客户。
“一带一路”战略致工程大增
薛胜文向记者分析,“一带一路”战略首先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也会因此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
中国中铁在中报中解释,应收账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应收工程款、未到期的质保金等有所增加”。
据了解,中国中铁2015年上半年相继承揽了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站前工程、(四)川(西)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商(丘)合(肥)杭(州)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南宁市轨道交通三号线以及东帝汶苏艾至贝亚克高速公路、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等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
事实上,同属基建行业的中国建筑的基建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较快的增长。
中报显示,中国建筑基建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918亿元,同比增长10.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建筑业务拥有待施合同额超2万亿元,订单存量较高。公司预计,根据2015年经营计划,公司新签合同额目标为不低于15000亿元,营业收入目标为不低于8500亿元。
而中国铁建则表示,报告期内,集团实现新签合同额3179.3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8.79%。其中,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618.2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9.45%;国内业务新签合同总额2561.1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0.55%。截至2015年6月30日,集团未完合同额为17606.921亿元。其中,海外业务未完合同额为3953.520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22.45%。
基建行业增长前景明朗
中国铁建认为,对于基建企业来说,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坚定不移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四大板块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机会。
有报道称,发改委今年已批复近9000亿元基建项目,除铁路外,公路、航空、水路等交通领域以及水利、城市管网建设等皆有覆盖,且投资体量巨大。
薛胜文分析道:“基建行业目前发展较好,国家加大对基建行业建设力度,已证实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万亿专项金融债来支持基建行业发展。”
以中国建筑为例,2015年1月份至6月份,公司长江经济带地区新签合同额2914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境内新签合同额比重达到43.3%;京津冀地区新签合同额752亿元,占境内新签合同额比重达到11.2%。
同时,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还发行不超过20亿美元境外债券,分期发行,具体事宜授权公司董事长及高管组成的工作小组结合“一带一路”项目进展情况以及驻外机构实际资金需求来办理。
“未来基建行业将迎来大利好,在经济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基建行业的发展规模将会大幅增大,行业前景明朗。”薛胜文如是说。
- 上市房企大举发债 机构预计年内规模或达3千亿
- 房地产迎来政策蜜月期 现状折射宏观经济困局
- 房企业绩分化 上市公司谋转型
- 专家:二套房公积金政策考验政府智慧
- “限外令”松绑 中国房产或进入全球估值体系
- 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减少 土地市场分化明显
- 60家房企半年平均利润率8.4% 更多中小房企
- 李宁沈阳地产项目接连受挫:核心错误在选错城市
- 2015年7月全国房价走势分析:环比继续上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