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发生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的稻种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两优0293”水稻品种,据隆平高科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一品种2006年经国家审定为国审稻(2006045),自2008年起,该品种在安徽全省累计推广近100万公斤。
据权威部门鉴定,天气原因是导致大面积减产和部分田块绝收的主要原因,隆平高科回应表示安徽农民们的指责并不存在。
近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要求41个农作物品种即日停产,并在一年后停止推广,“两优0293”名列其中。这再次引起了媒体和安徽当地农民们的关注。
9月2日,农业部发布公告,要求41个农作物品种即日停产,并在一年后停止推广,这41个品种中,“两优0293”名列其中。
公告显示:“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以及为期60日公示,并经主任委员会会议审核同意,决定退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京福1优527、禾盛玉6号、新陆早21号、中黄41等41个稻、玉米、棉花、大豆品种。”
这一公告再度引起了媒体和安徽农民们的关注。
曾经种植“两优0293”的安徽蚌埠农民说:停掉肯定好了,不允许他在社会上再买这个种子了,给农户造成的损失这么大。
据2014年12月30日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向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交的《调查汇报》记载,“今年8月以来,我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导致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仅蚌埠市种植的2万多亩,减产或绝收的约1万亩,其中,淮上区减产绝收2000亩,五河县减产绝收近8000亩。同时,安庆市、滁州市、合肥市、淮南市和马鞍山等市也反映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两优0293水稻稻瘟病大面积发生,农业生产出现较大幅度减产。”
另据2014年11月10日,五河县农委《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书》记载,“田间出现危害情况系典型穗颈瘟所致,主要由于孕、抽穗期间低温连阴雨,品种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是导致该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据《关于两优0293田间出现异常现场鉴定结论中“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说明》记载,“在今年这样易感稻瘟病的天气,农民种植这样的高感稻瘟病品种,需要针对性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适期开展预防与补救方能奏效。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完全是农民的过错。”
据使用“两优0293”并发生了减产或绝收的农户介绍,今年5月,他们得到了隆平高科提供的每亩地100元的补偿款,加上每亩地205块钱的农业保险理赔,每亩地总计挽回损失305元,但这与每亩地800元左右的成本投入相比还差了500块钱左右。
农户:成本在800块钱,不算人工。保险205,隆平高科给我们农民每亩地补偿了100块钱。
针对近几天媒体和安徽农民对相关事件的再度关注,隆平高科在今天凌晨发给中国之声的书面回应中说:“9月2日,农业部发布常规公示,停产41个农作物品种,其中包含了“两优0293”。该公示实属农业部回顾性统计公示。2014年,安徽部分地区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在其影响下,加上当期预防措施不到位,包括“两优0293”在内的多品牌的多个种业产品发生稻瘟病,出现减产或绝收情况。隆平高科已于今年4月主动停售了受灾的“两优0293”,并在当地政府及安徽种子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对受灾农户进行救助,目前大部分农户已补助到位,公司还正筹备设立灾后救助基金。农作物种类产品的退市是更新换代的自然规律。隆平高科的两个新杂交水稻品种,已于近期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隆两优华占”在各级区试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稻瘟病特性。”。今天广东省发改委向东风日产开出1.233亿元的罚单,开了经济型轿车品牌的先例。与此同时有专家指出,某些垄断行为普遍到如同汽车行业“行规”,一贯如此却不知违法,成为部分从业人员的困扰。对此,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汽车行业反垄断指南》,或许将为汽车领域更加合规的经营,划出红线。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9月10日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处长徐新宇表示,随着汽车行业反垄断的进行,下一步也将对售后市场的垄断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执法包括整车、配件和售后市场三大块。下一步对于汽车配件包括售后服务方面我们也会加大执法力度。
- 唐人神:资金链困局浮现 股权质押暗藏危机
- 湖南最大农企唐人神陷入资金困境 平仓风险加大
- 中粮控股竞争优势不再 主业下滑近三成
- 兖矿集团榆林项目未批先建 毁林事件依然屡禁不止
- 兖矿集团:榆林项目未批先建 百亿级投资毁林上千
- 重粮集团:海外项目停滞 170亿种粮计划未获巴
- 审计署:中储粮存多个漏洞 7年少赚1.27亿元
- 双汇5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将投产
- 巡视组追回中粮2.4亿损失:账目十分混乱 调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