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网络红包火爆提示税收真空
对红包征税的计划出自一份日期为7月28日、在国家税务局内部传阅的文件,虽然是内部文件,不过在网上泄露。京华时报记者联系到的一位基层税务部门人士表示,“确实存在关于网络红包收税的通知,但目前还不是正式文件,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时间表来确定何时公布。”
发红包早已不是新鲜事,特别是这两年春节期间,红包着实火了一阵。据腾讯数据显示,今年除夕当天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两大红包平台的用户们共收发了16亿红包,其中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2014年的200倍。
支付宝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除夕期间,共有6.83亿人次使用了支付宝红包,这一天,支付宝红包收发总量达到2.4亿个,总金额达到40亿元。
由于便利性,通过网络红包进行钱款转移也越来越流行。业内人士表示,因网络红包使用规模大而且覆盖面广泛,极易成为企业吸粉利器从而引发税基侵蚀;又因其最近才兴起,暂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监管,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一直有税法专家建议,对网络红包实行征税。
>>释疑
征税只针对企业红包
记者了解到,国税总局的这份文件规定,个人取得企业派发的现金网络红包,应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派发红包的企业代扣代缴。湖北公度律师事务所杨建华律师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等相关文件,偶然所得以收入金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为20%,也就是说,如果某公司在过年期间向用户派发1亿元现金网络红包,则需要缴纳2000万元的税,实际大家收到的红包应为8000万元。
而对于个人之间的红包,并不属于征税范围。《通知》规定,个人之间派发的现金网络红包,不属于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应税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上述税务基层人士告诉记者,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亲友之间发红包不纳入征税范围,这部分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赠与。
北京市律协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伟民律师坦言,微信红包属于新兴事物,现行法律法规对微信红包是否征税无明确规定,所以,税务部门也很难操作。如果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偶然所得适用的税率为20%,且应为全额适用。但毕竟微信红包的金额大多只有几元甚至几毛钱,不宜直接征税。
此外,上述基层税务人士告诉记者,代金券并不属于征税范围,比如打车软件派发的代金券、外卖软件派发的抵扣券等。
事实上,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就曾表示,企业派发给社会上个人的中奖性质的红包,应按税法及有关规定征税,税款应由派发企业代扣代缴,这是于法有据的。对于亲友之间互发的娱乐性小额红包,不应征税,这与现行税法规定是一致的,也是于情有理的。
>>难点
具体规则应进一步细化
此前有媒体报道,今年4月份,江苏东台一家公司参加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为了使得宣传效果更好,现场发放了300万元的微信红包。回到东台后,该企业主动向地税局进行申报,向地税部门缴纳了75万元的个人所得税。不过,上述基层税务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主动申报的方式太偶然了,在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很难依赖企业主动申报来完成税收,《通知》也是希望能够形成个规则。
他还表示,当前《通知》也面临一个征税难点,因为按《通知》规定,对企业红包征税,对个人红包不征税,但是在微信、支付宝、QQ这样的社交平台上,要如何对企业进行界定有待观察。如果企业的营销部门员工以个人名义用个人账号发红包,税务部门核实目的就成为难题。
北京市齐进律师事务所主任黄晋则指出,现在微信红包刚刚兴起,金额不大,将来很可能出现支付宝曾经出现的情况,如果对微信红包这类电子支付手段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偷税漏税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网络红包征税的相关法律,并设定一个起征点。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肖飒指出,企业应当依照纳税程序纳税。但是,在合法的范畴内合理避税也是企业的自由。因此,这一规定的落实既需要相关部门出具细则予以规范,也需要相关企业的配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晓星对京华时报记者表示:“网络红包这种新兴金融支付方式在法律方面的规范目前较不完善,但是考虑到其发展的快速和广泛,从长远看来应该进行税收征管,这在法理角度来看完全符合,具体规范有待逐步完善。”
- 工信部:9月1日起电信企业销售手机卡要求实名制
- 全球最大三家电信运营商:将以流量作计费核心
- 互联网资本进场 二手车O2O模式成型
- 国产手机出海频遇专利“拦路虎” TCL遭起诉
- 互联网十三五规划将出 信息基础建设望撬动投资两
- 安卓指纹密码被攻破 黑客拷贝指纹即可支付
- 电信网络安全试点启动 市场规模预计高达百亿美元
- 工信部:政府和金融等重点行业尝试拥抱云计算
- 联通取消京津冀手机长途漫游费 移动电信称未收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