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发言人表示,员工本人有义务就股份出售向税务部门进行申报。阿里巴巴已经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注册了股权激励计划。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文件,参与阿里巴巴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如果是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居留一定的时间,那么必须在阿里巴巴上市时向外汇管理局注册。文件显示:“如果未能向外汇管理局注册,那么他们可能会遭遇罚款或法律制裁,而他们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获得支付、收到股息或销售收入的能力也将受到限制。”
随着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交易以来的第一批员工持股禁售期结束,配合对松散的税赋征讨机制的收紧,中国税务机关有望从中获得数十亿美元的税款。
本周三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首轮公开募股交易六个月禁售期到期的时间,届时,在之前购买了4.37亿股的公司员工将可以开始出售这部分股票,不过其中也有1亿股的持股人受到限制,需要在阿里巴巴于5月发布财报之后才可以出售持股。
这部分即将解除禁售的股票相当于阿里巴巴集团总股本的18%,以上周五的收盘价计算,如果全部售出的话,会有超过370亿美元的所得。
虽然阿里巴巴并没有公布受到禁售期限制的持股人身份,但是一般认为公司2.2万雇员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大陆,那么持股人中的很多应该需要在中国缴税。此外,阿里巴巴的股权激励方案受到多重限制,这也将帮助中国税务机关计算和征收税款。
路透社在2014年6月的一篇报道中引述阿里巴巴的上市交易监管备案文件称,通过1999年以来的多次股票期权和其他激励项目,公司的现任和前任雇员已经持有约26.7%的股权。
受到禁售期限制的股票所取得的时间和成本都不相同,因此具体的收益数据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中国税务机关将从中收获的税款应该会有数十亿美元。
在中国,员工薪酬和奖金所承担的税款通常由雇主代扣代缴,但是售股的所得必须由雇员自行申报并缴税,这也就是说,当局通常情况下很难对此进行追踪。
曾帮助进行过这类交易的消息人士说,有资格参与中国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雇员,将持股转移到开曼或者英属维京群岛的离岸信托基金以避税的做法并不罕见。
不过一名在北京执业的会计说,在阿里巴巴上市交易中诞生的这批百万富翁将很难逃脱中国税务当局的监管,“这么大的一次上市交易,税务局自然会确保各方各面都被照看到。”
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中国税务业务合伙人朱锦华(JackyChu)说,国家税务总局非常熟悉这样的股权安排,应该会对此有所行动。他表示,“税务官员很聪明,知道这里可以收到钱,在过去几年里,税务总局一直以股权收入作为目标。”
阿里巴巴集团的发言人说,向税务当局汇报售股收益是雇员自己的责任,但是公司已经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注册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者是资金流入和流出中国国境的监管机构。
这名发言人说,阿里巴巴还“会在售股所得被通过一个外汇管理局认可的渠道汇回中国时预扣其资本利得税”。
美国一般不对非永久居民的外国人在出售美国上市交易股票时的利润征税,但是中国当局会对中国公民征收20%的资本利得税,而不论资本收益的获得地点。
相对中国政府2014年的14万亿人民币(2.26万亿美元)财政收入而言,这笔额外的税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它所反映的是政府对征税的更严格立场。
根据提交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备案文件,参与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阿里巴巴雇员中,中国公民和常驻中国一年以上的雇员都被要求在公司上市之际向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注册。
这份文件指出,“未能完成外汇管理局注册程序可能遭致罚款和其他法律制裁,以及被限制在我们的股权激励方案下进行付款或者获得股息或销售所得的能力。”
中国外汇管理局没有回应采访请求。国家税务总局没有对阿里巴巴的说法发表评论,但是确认中国公民的海外收入需要承担20%的税率。
一组规模更大的禁售股票会在9月解除禁售限制,这批约10亿份股票的持有人有包括创始人马云在内的一批公司内部人士以及雅虎公司。
中国政府去年的财政收入为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26万亿美元),而来自阿里巴巴股票出售的资本所得税与之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业务合伙人表示,中国国税总局非常熟悉这样的股权方案,并且已经准备好采取行动。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尚未对此置评,国税总局也未对此置评,但确认中国居民在海外获得的收益适用于20%的税率。
- 盟国纷纷加盟亚投行 美国白宫寻求开展合作
- 央行下调房贷利率和二套房首付比例已成文
- 卢森堡申请加入亚投行 美反对加入是个错
- 媒体:中国将向委内瑞拉提供100亿美元贷款
- 亚投行有望再次扩容 美国面临三大选项
- 银行首套房贷降至9.5折 力推二次按揭业务
- 美联储取消耐心措辞:金价大涨2% 油价飙升5%
- 七国集团过半加入亚投行 法德意确认加入
- 银监会拟定P2P准入门槛为3000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