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医疗服务业放行 带动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2014-7-23 9:19:4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昨日(7月22日)获悉,德国阿特蒙集团、银山资本将在自贸区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外高桥医疗保健中心共同签订涉及合作模式等事宜的战略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境内首家外资全资(除港、澳、台地区)医院将有望落户上海自贸区。
对此,医疗业内人士拜欧医药网运营总监赵敏指出,“外资医院入驻自贸区意义大,但实际效果还与外资医院的数量、规模相关,鲶鱼效应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计划设立七大医疗中心
“此次签约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招商引资,更是我国对外开放,尤其是医疗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的标志性事件,意义重大。”上海外高桥集团总经理舒榕斌如是指出。
阿特蒙医院有望于年内开工建设,预计两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医院初定落户目前自贸区内唯一的医疗用地——外高桥F2-02地块,项目计划占地面积约1.03万平方米,由三联发展公司为其量身定制约1.72万平方米物业供其长期租赁使用。
具体而言,阿特蒙医院主打影像诊断和运动创伤,通俗说法就是核磁共振和骨科,可能配备数十名外籍医生。根据协议,阿特蒙医院计划设立7个医疗中心,包括医疗影像、第三方独立诊断、医疗培训等,以及心血管、肌骨、腹腔、肺部疾病等四个住院中心。
据称,该医院计划分三期建设300张床位,届时将提供包括普通门诊、第三方诊断和远程诊断在内的多项服务。其中,医疗影像中心、第三方独立诊断中心、医疗培训中心、研发中心、演示中心、肌骨疾病中心等将作为项目一期首先设立并运营;其他拟建中心将根据项目二期及三期的扩建情况、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医院经营状况等逐步建设。
院方人士表示,项目一期中的国际高端医疗培训中心将由外高桥医保中心、银山资本和阿特蒙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医疗培训机构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阿特蒙医院的投资方之一,阿特蒙集团是一家有着世界领先技术的德国专业医疗服务及养老服务运营机构,目前在德国慕尼黑、柏林和汉堡等地有8家医院,并拥有5家养老中心。另一家股东,银山资本则是奥地利和德国某家族设立于中国香港,用于投资中国内地高端健康城社区项目的公司,业务包括基金管理,健康管理和开发管理等。
据接近消息人士称,外高桥医疗保健中心将与阿特蒙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共享医疗资源、病人,甚至是医生共享。
外商独资医院有望突围
医疗作为服务性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阿特蒙医院的入驻具有标志性意义。上海虽是我国医疗中心城市,但医疗整体水平较之欧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结构变化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除了内在挖掘外,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扩大对外资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引进也十分重要。
在阿特蒙医院有望成为第一家落户上海自贸区的外商独资医院背后,还有不少的外资医疗机构对进驻上海自贸区表现出积极态势。一众医院之所以翘首企盼,则是由于中国正在减少对外商独资医院的设立限制这一大政策背景。
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但是,上述政令颁出的三年内,试点的脚步仍然较为缓慢。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今年7月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31条”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的最低限制。
对此,三胜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民营医院投资咨询报告》和《外资医院深度研究报告》均认为,借由上述政策利好,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可能会出现不少外商投资的特色诊所。
根据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政策导向,中国正在逐步放宽合资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减少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前沿,建立外商独资医院,有利于引入全球顶尖医疗设备技术,从而提高本地医疗设备的升级,造福于民。
与此同时,阿特蒙医院的入驻计划,可能只是我国政府在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具体领域的开始。
今年7月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瑞士日内瓦表示,商务部正在和相关部委进行研究和考虑,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城市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王受文表示,这是一个试点,如果这个试点成功的话,对医疗行业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这也是我国商务部首次就外界分外关注的是否放行外资独资医院做出明确表示,也意味着试点区域可能将超出上海自贸区的范围。
赵敏亦强调,对于国内引入外资医院来说还是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值得关注:其一是将有效破除垄断,因为从病源来说,未来有分流的新可能,国内的疑难病症和特别消费人群将分流一部分到外资医院就医,公众医院将给公众腾出就医空间;其二,外资医院和医生团队的“原装”引入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现产生深远影响;第三方面,将对医药采购机制有所撼动。
自贸区带动经济转型初见成效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随着上半年各地经济数据陆继发布,长三角成为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历高速发展之后,其凭借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形成大量出口的低质量增长模式面临严峻考验,纷纷走向转型升级之路。这组半年的经济数据,正是长三角转型换挡期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近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2014年的经济半年报。
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上海市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095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7.1%。
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评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但他仍警示,从下半年趋势看,外部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上海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尽管经济增速在目前已经公布的省份中仍排位靠后,但上海上半年财政收入的增幅表现极为抢眼。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表示,如果上海财政收入能够保持持续性增长,或可认为是经济转型已见成效。
第三产业比重升至62.7%
上海半年经济数据的一大亮点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6月,上海第三产业增长7.8%,快过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7%,比去年同期提高1%。
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领先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数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由去年同期的下降2.8%转为增长1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557.96亿元,增长12.5%,;金融业增加值为1384.84亿元,增长9%。
在投资层面,在整个上海固定投资比较低迷的背景下,个别服务行业的投资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增长47.1%,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了36.7%和31.8%,增速远高于全市投资的平均水平。在进出口层面,上海的服务贸易出口也是增长明显快于货物贸易的出口。严军分析,这跟自贸区的建设和上海整个服务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肯定是有一定的关系,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上海整个外贸进出口正呈现出比较积极的变化”。
而一直以来占上海经济较高权重的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则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
2014年上半年上海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554.89亿元,仅增长1.2%,增幅回落13.3个百分点。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18.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了17.1%。在商品住宅当中市场化住宅的销售降幅达到37.2%,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下降了45.3%。
严军认为,这既是房地产本身调整的需要,也是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全国水平
此前财政部公布的全国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为8.8%,在上海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则达到16.5%,远高于全国水平。在目前已经公布的省份中,上海财政收入增速也同样独树一帜。
对于上半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原因,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总结了三个主要因素。其中包括了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企业所得税的增加,以及上海部分区县对土地增值税的集中清算。
数据显示,上半年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158.1亿元,增长18.5%,在财政收入的总量的比重达到79%,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财政收入增幅达到27.9%和23%。
胡怡建分析,上海自贸区的推进也与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有关。“自贸区大量企业入驻,进来有交易、有经营,业务增加,导致税收增加。”
从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要税种来看,上海上半年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分别增长了15.4%和9.8%。
“从理论上讲,增值税反映工商业,营业税反映服务业房地产业,可能是房地产的增长下滑拖累了营业税的增长。说明房地产对营业税的增长冲击是比较大的。”胡怡建表示。
“上海今年上半年与去年相比,在税收上有比较好的开局,开局保持下去,对税收的增长、经济稳定的增长还是可预期的。”胡怡建说。
而根据严军预计,上海市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会在10%左右,与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保持一致。
- 商业地产市场趋稳 并购机会涌现
- IT龙头加速抢食移动健康市场 行业三大领域最受
- 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避免银业挤兑
- 2014年6月一线城市房价加入调整行列
- 华业地产副总裁:房地产已到转型关键期
- 多地楼市库存创新高 房企资金压力重现
- 多地明确“救市” 限购迎逐步退出“窗口期”
- 地王项目难解套 拿地越风光卖房越艰难
- 深度分析:房地产市场整体格局已改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