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创新药日益倾斜,国内药企在新药研发上投入也有所加强。据同花顺数据,2014年、2015年国内上市药企的研发总投入同比增长率均在10%以上,这也进一步加速了跨国药企“躺着挣钱”的时代远去。
外资药企频频降价
近日,有药品批发商向记者透露,7月5日全球制药巨头诺华对在中国市场的一款药品诺适得进行了主动降价,其医院终端价格由此前的9800元/支降至7200元/支,降幅高达26%。
据了解,诺适得适用于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在中国获批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在全球的销售规模达20.6亿美元,排名第二。
“这款药降价了,就这两天的事情,降了2000多元,以前打一针要9800元,现在降到了7200元,降幅还是比较大。”爱尔眼科重庆江北分院药房医师表示,7月初就接到了调价通知,但并不清楚降价原因。
这并非外资药企首次主动降低在中国终端市场的价格。今年1月,治疗罕见病的肺动脉高压进口靶向药物“全可利”便降价80%,从19980元/盒降至3996元/盒;5月20日,阿斯利康的靶向抗癌药物吉非替尼月均药品费用从15000元降至7000元,葛兰素史克的慢性乙肝治疗用药韦瑞德均药品费用从1500元降至490元,分别降价53%和67%。
“跨国药企降价的目的之一是争取进医保,进入医保就意味着更多的销量。”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表示,近年来跨国药企业绩增速放缓,在中国的日子普遍不如以前,同时面临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很大。
多名分析人士亦向记者表示,以前由于政策倾斜、产品优势、资本推动等因素,不少外资药企都获得了“黄金十年”的增长红利,但近年来正逐渐将外资药企挤到墙角。
国产创新药话语权有所提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年诺适得进入国内16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统计系统,同年销售额达9075万元,在眼科专用药物市场名列前茅。
“我认为诺华选择对这款药品(诺适得)降价,原因不简单。”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诺适得自2012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市场反响不错,为一款自费药,且距离专利到期还有10年时间,此次降价可能和自身产品的竞争格局有关。
诺适得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为康弘药业生产的创新一类新药朗沐,该药品于2014年上市。康弘药业发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该药品销售额为2.67亿元。
张明芳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朗沐医院终端售价为每支6800元,每个疗程约只需使用6支,诺适得医院终端售价为每支9800元,单个疗程约需使用12支。相比之下,朗沐的疗程费用大约是诺适得的1/3,由于都属自费药,朗沐比诺适得更具性价比优势。
不过,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说明诺适得此次降价与上述数据有无关系。多名受访人士均认为,朗沐的存在,确实对诺适得的产品优势形成了冲击。记者就该药品降价一事向诺华制药媒体公关部发去邮件,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确实有所提高。比如,今年4月药明康德研发生产的创新肿瘤免疫候选药物IMP321被正式用于比利时IIb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在欧盟地区获批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去年10月,绿叶制药研发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也被FDA获批提交新药申请。
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天士力、恒瑞医药等研发投入增速超过20%。“近年来,药企在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恒瑞医药、海正医药的研发投入比已接近10%,相信未来国产创新药的话语权还会进步增强。”史立臣表示。
- 太极经营情况连年下跌 参投三强中药太极多路求生
- 通用电气医疗将主动召回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医疗器械
- 强生(上海)医疗主动召回宫腔镜双极电外科系统等
- 奥森多医疗主动召回甲胎蛋白测定试剂包及甲胎蛋白
- 旗下血压计上黑榜?东阿阿胶:与阿华医疗器械无实
- 医药公司54万行贿外科主任 药品两年内不得在药
- 一呼医生创始人马海平:已经是业内最大医生经纪人
- 中国原创新药首授权发达国家 寂寞十二年终于获批
- 中国生物医药驶入快车道 辉瑞一期斥3.5亿美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