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0平米叫价150万的“过道学区房”,每平方米单价近10万元的深圳名校学区房,可以说毫不逊色。面对纷纷奔10万而去的学区房单价,昔日“孟母”,即便是砸锅卖铁,恐怕也未必能迁入学区房。
当然,“孟母”们买不起学区房,并不代表学区房价就毫无合理性。毕竟,任何价格的形成,从来不会是无缘无故,学区房价格的背后,自然是一桩桩实打实的交易。只要有人愿买有人愿卖,有价有市的学区房价还真不能说有太多水分。
只不过,“天价”学区房的背后,必然意味着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的奢侈品化,学区房的价格门槛,也注定让优质教育资源与普通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买不起学区房别想上好学校,这事儿不知要让多少当代“孟母”为之纠结绝望。
事实上,假如承认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品,那么,优质学位面临激烈竞逐,其实就在所难免。相比权力把持的学位分配机制,以学区房竞价的方式决定学位归属,至少不会更不公平。而学区房价格更高,也并非独此一家的中国特色。美国的学区房同样价格高企,优质学区房高出普通学区房1.5-2倍,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笔者有不少朋友移民美国生活,曾谈及美国学区房现象,以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近郊为例,普通非学区的别墅只需20-30万美元,而拥有优质小学与中学学区的别墅,则要卖到50-60万美元。当然,美国学区房的热度还远远比不上国内,因为诸多族裔人口中,华人移民可能是最热衷于优质学区的群体,欧美及其他族裔的人群则大多认为孩子未来可以有除了读书之外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拼学区房。不仅如此,美国的房价本身就比较合理,同时教育资源又比较分散,例如优质学区通常并不在核心城区,非但不会推高城区房价,反而会让城郊房价更加均衡,在合理房价基础之上的学区房价,也就显得并不那么突兀。
而回到国内,一边是房地产投资仍然较热,一边则是“孟母”基因绵远流长,这些因素叠加而成的学区房价格,自然是高处不胜寒。当然,“孟母”情结本没错,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乃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这还不能成为“天价”学区房存在即合理的充分理由。优质学区的物业溢价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量级,学区房只涨不跌的理念,也同样值得投资者警惕。除了房价本身的调整风险之外,教育部门大学区制调整,极有可能深度影响学区房未来走势。而面对“天价”学区房愈演愈烈,如何不让优质教育成为奢侈品,不仅关乎教育公平,同样事关社会稳定。
- 一线城市房价如何不再暴涨?
- 社科院报告:明年房价增幅或者回落
- 社科院:房地产两极分化将加剧 市场或迎短期调整
- 房地产开发商说出了真相:降价卖房倒不如破产划算
- 上半年“日光盘”频现 下半年楼市走向何处?
- 学者:中心区房价在这两三年内将回落 这是大趋势
- 高溢价背后故事 新地王时代的博弈
- 楼盘借教育资源价值提升 业内称更需注重楼盘居住
- 北大教授:强调房地产总体上没泡沫 房价收入比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