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桶油”而言,这无疑给近年来推动的改革注入了“强心剂”。
近年来,三桶油的改革均已提上日程。对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拿出部分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对内,腐败案件频频爆出,公司正以壮士断腕之势剔除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毒瘤。
整体上市
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中心学者万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过去十来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中能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求我们的能源企业做大,并且实现国际化。但是现在,仅仅做大是不够的,同时,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轮的改革中,国企的目标应该是做强做优。
《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万军分析到,能源系统里面的上市公司比较多,同时,一些央企也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但以前我们提的都是让专业性的子公司单独上市,现在的提法是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创建一个大的上市公司品牌,这是一个总的改革方向。
以中国石化为例,目前,公司总资产约为14704亿元,而集团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中国石化的股份占比为71.32%。此前,集团在“专业化分工、专业化上市”的指引下,旗下多家公司完成了资产重组整合动作。
现在,国企改革文件提出,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对于三桶油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比如,非优质资产如何处理?已经分拆上市的公司是否需要进行重组?
万军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出台的还只是一个原则性文件。文件提到“创造条件”,所以是根据不同的行业来区分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具体情况和进程,对于能源央企来说,一次性的整体上市可能性不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对记者表示,以前的分拆上市出现了一些比如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现在来看,从分拆上市向整体上市过渡是有可能的。另外一种可能是按照业务板块来进行拆分然后整体上市,对于三桶油来说,各个业务板块拆出来的体量都是非常大的。
混改将进一步推进
《指导意见》在提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称,对于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
石油央企的混改已经开启多时。特别是中石化的销售业务板块在去年公开引入社会资本,引发市场极大关注。此外,中石油去年年初也披露了6个合资合作的平台,而中海油也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计划以引资合作方式拓展加油站。
国资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混合所有制以前存在“刮风”的现象,多个地方版国企改革会设定混改目标,但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手段,不是目标。此次改革不设立时间表也意味着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实施。
而安迅思研究与策略中心总监李莉对记者表示,文件关于混改的内容中,并没有抓到太多行业“痛点”。因为石油本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很多方面是在当前市场情况下的自然垄断,并非全部是体制的问题。
遏制内部管理问题
万军还指出,引入社会资本后,石油央企的治理结构应该有实质性的改造,以前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治理结构,但腐败案件频发后,我们看到,这些结构以前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要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健全董事会。
《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
刘毅军对记者表示,这次国企改革的文件比三中全会的东西细化了,比如考核的问题,薪酬、员工持股的问题,董事会制度完善的问题等等,意味着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更加明确,是一次更广义的制度框架改革。
就在国企改革文件公布的同时,中石油和中海油也公布了根据中央巡视组巡视意见的整改情况。
其中,中石油发现并清查了关于小金库屡禁不止、处罚偏轻、办事处管理混乱、公款旅游、购买购物卡、公车数量多开支大、领导人员帮助亲友承揽项目牟取暴利等问题。
而中海油的整改情况显示,中海油存在“近亲繁殖”、“靠油吃油”等问题,发现关于个别领导人员带头“吃里爬外”的问题,依托海油资源谋取私利现象比较普遍。
- 中海油总公司严查公款吃喝娱乐 8名干部被问责
- 中石油:低调并购矿泉水业务 或为发力油气改革
- 四川化工控股集团重组获实质性进展
- 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瘦身 中国合资项目或终止
- 中石油:云南石化项目叫停 “环评对赌”仍上演
- 康菲石油:计划全球裁员10% 主要集中于北美地
- 汉能:裁员因销售模式改变 直销改分销能否自救存
- 中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 上海家化:被搁置品牌推出新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