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中国车市走向多极市场:三强之外车企开始发力

运输设备  2015-9-15 13:42:1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中国车市的现状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遇到了减速带。尽管201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还能保持上涨趋势,但7月份,由于经济增长有明显放缓趋势,汽车总销量下跌幅度达到了7%。

 

  中国车市正在从以往极少数车企和品牌占据较大市场销售份额的情况向市场份额被更多车企和品牌“分食”的趋势发展,中国汽车市场也开始走向“多极”市场,这也将成为中国车市“新常态”之一。

  中国车市的现状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遇到了减速带。尽管201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还能保持上涨趋势,但7月份,由于经济增长有明显放缓趋势,汽车总销量下跌幅度达到了7%。

  “今年,中国市场新车需求量下跌的情况十分令人惊讶。”近日,美国投资研究机构晨星公司分析师RichardHilgert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大约90%的中国新车消费者会选择全款买车,然而股市的大幅下跌使得许多消费者投入的财产被套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部分人购买汽车的能力。”

  报告认为,基于经济增长乏力和股市下跌影响,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继续保持下跌态势。不过,他们对中国车市的中长期发展依旧很有信心。

  面对寒气逼人的车市,外资车企对销量降低着急上火,而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却在逆势而上。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汽车企业铃木9月4日宣布,8月在华新车销量(零售量)同比下降33%,降至1.2074万辆,连续8个月低于上一年。究其原因,除中国经济放缓之外,主力小型车还受到中国企业等低价攻势的挤压。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汽车分析师彭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车市正在走向成熟。“仔细观察车市走势,不难发现,中国汽车市场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市场——各种品牌开始‘分食’市场。尤其是一些国产自主品牌,这几年在中国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并且成为外资汽车强有力的对手。从市场竞争角度看,这显然是好事”。

  产能过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中国汽车销量为150万辆,同比下跌7.1%;乘用车销量127万辆,同比下跌6.6%。1至7月汽车销量为1335万辆,同比增长0.4%。

  在大环境不给力的情况下,外资车企在华日子不好过。7月,大众在华销量同比下降13%。通用、大众、宝马和其他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也难逃销售低迷的厄运。通用与大众的合资企业上海集团表示,中国车市低迷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

  欧洲汽车媒体inautonews日前报道称,今年中国车市出现缩水现象,不少汽车制造商(包括豪华车在内)不得不采取降价措施。然而,越来越多的汽车组装厂将在中国建成,目前中国市场面临产能过剩危机。

  过去几年间一波又一波的高速增长行情,让众多车企对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充满了信心和抱负。为了抢占先机,一大批大规模投资设厂项目纷纷上马,扩充产能成了车企布局中国的必备动作。

  据加拿大温莎大学汽车研究中心发布的《主流汽车制造商投资报告》,2012年,全球60%的整车产能新建投资流向中国。从确定投资建厂到工厂投入运行通常需要3年周期,因此2012年的产能规划在2015年集中爆发。

  而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些汽车加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今年的中国车市却在销量增长上陷入停滞。

  如今,那些海外汽车制造商们尚不确定中国汽车市场在未来的12个月中能否“消化”几百万辆的额外产量。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公司合伙人RonHarbour表示:“原始设备生产商普遍担忧,每9个月或10个月都会建成一个新的汽车组装厂,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许多组装厂正在建设当中。”

  车市低迷已导致许多车企工厂首次出现产能闲置现象。根据国外研究机构SanfordC.Bernstein的一项研究,2015年上半年,中国23个大型合资汽车厂商的总体产能利用率首次降至100%以下,平均水平为94.3%,而一年前的产能利用率为107.4%。

  自主逆袭

  相比海外车企的焦虑,国产品牌今年却大有逆袭之势。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而SUV、MPV等市场,自主品牌无论是投放车型数量还是总体销量均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数据显示,上半年,SUV销量前十中,自主品牌SUV占据六席,销量合计达59万辆,而合资占据四席,销量为39万辆,自主高于合资整整20万辆。不少自主车企极大地受益SUV的崛起,比如长城、长安、东风风神等。

  为什么自主品牌在车市寒流时反而逆势而上呢?

  业内观点指出,近年来,自主品牌提高了造车水平,质量、动力、做工、外观都令人刮目相看。长城汽车聚焦SUV的战略铸就了哈弗品牌的大获丰收;长安汽车的SUV系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出众、质量上乘的产品已跻身中国品牌SUV市场的第一集团;东风风神AX7在吸纳了东风军工造车智慧的同时,集东风汽车合资大成,以综合能力造出了一款外观大气绝不逊色合资的全球车型且操控优良、做工和配置上乘的SUV。

  在彭玉看来,国产车品牌逐步走向成功的背后,也有汽车市场的成熟、消费者观念转变在推动。

  “现在很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都开始慢慢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汽车的品牌价值不再作为购车时选择的惟一要素,性价比、质量品质、安全性能等方面也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着重考虑的要点。”彭玉告诉记者,“当然,自主品牌的质量相比以往进步巨大也是让消费者们开始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看法也正在突破一直以来的“低质低价”阶段,甚至不少合资企业的潜在消费者也回过头来购买自主品牌汽车。在他们心中,开上自主品牌汽车,不再丢面子,相反却觉得很实在,划得来。

  “关键是性价比高,周围的朋友都在开国产车。”上海的一位陈先生告诉记者。

  打破垄断

  中国车市的格局也正在悄然改变。在乘用车市场,近几年都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上汽通用三家销量位居前三。但近一两年,位居销量前三之外的车企开始发力。以长安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和以东风雪铁龙等为代表的可谓第二梯队的合资品牌,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竞争力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一位汽车资深分析师指出,从正在举办的成都车展上也能够看出中国车市的格局变化,“从首发或上市的一些三强之外合资品牌车型来看,更加强化的本土化战略和更加接地气的售价,也让这些合资品牌车型的竞争力提升,加强了市场份额的‘蚕食’能力”。

  有评论犀利地指出,对于乘用车行业的传统三强而言,这些车企和品牌某款产品的进步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他们的综合实力和体系能力的提升。

  “虽然国内车市销量下滑,但是我们无需感到惊慌。因为目前的车市正在散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的中国车市,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多元化。几家车企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汽车市场的成熟期即将到来。”彭玉指出。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191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民用无人机市场爆发 细分领域投资前景

我国无人机产业起步晚、进步快,目前在民用无人机,特别是消费级无人机制造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在市场份额、研发制造能...[详细]

生态修复规模将破万亿 细分领域市场发

生态修复市场规模将破万亿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详细]

中国烟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烟草产业发展现状卷烟产销2014年1-11月份,行业生产内销卷烟4821.25万箱,同比增加1.22%,实...[详细]

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规模分析

一、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1)市场集中度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伴随着中国家具行业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家具行业现在...[详细]

未来几年餐饮管理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信息化是餐饮企业的必经之路,未来的市场竞争将在SNS式CRM,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客户体验、管理流程;增加营收,...[详细]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规模及市场进入分析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规模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最早的物业管理开始于经济特区深圳。1988年伴随深圳住房制...[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