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与其他地产商一样,泰禾集团也面临行业增长放缓带来的变局。泰禾集团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作是掌舵人黄其森另辟蹊径的尝试。
不懂金融搞不好房地产
与泰禾集团“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杠杆”。高杠杆是泰禾集团急速前进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高杠杆也让泰禾集团的负债率保持高位。
实际上,泰禾集团一直以来也在谋求去杠杆降成本。董事长黄其森今年初就曾公开表示“降杠杆”,这也着实体现在了泰禾集团近期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上。
2014年年底,泰禾集团公告宣布拟注册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中期票据,如今正在稳步推进中;年初宣布非公开发行股票40亿元的预案,并在7月30日收到了证监会的核准批复;8月10日,泰禾集团宣布已完成此前20亿元公司债券的认购缴款,并在次日宣布拟再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0亿元的公司债券。其公告显示,截至目前累计拟募集资金达115亿元。这可能还不是全部,公司此前曾公开表示,今年将在资本市场完成150亿元融资。
“不懂金融的人搞不好房地产”,这句话是黄其森的代表性观点。“以房地产为核心,以金融和投资为两翼”是泰禾集团今年年初确立的发展战略。今年围绕其发展战略,泰禾集团的大金融布局正在加速成型。
5月22日,泰禾集团宣布参与发起设立海峡人寿,4月22日,泰禾集团宣布与控股股东泰禾投资共同投资,于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设立泰禾金控。目前,泰禾集团是今年年初实现上市的东兴证券的第三大股东,同时还参股福州农商银行,泰禾投资则为福建海峡银行的第二大股东。
7月初,泰禾集团曾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受让某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内某商业银行股权。黄其森透露,这项收购确有其事,目前仍在继续推进,但因为涉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尚存不确定性。
对于泰禾集团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布局,黄其森表示,目前金控平台的搭建既着眼于现在,又看中于未来,一方面为了与主业形成协同效应,公司今后仍将致力于券商、银行、保险等牌照类金融及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房地产基金等类金融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公司也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政策,通过投资或收购互联网+金融股权,构建泰禾集团的互联网金控平台。
泰禾集团为何对大金融情有独钟?除了创始人黄其森有着超过12年的金融业从业经历外,也有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平安证券有研报指出,“由于地产行业收入和利润的规模均较大,为了避免转型过程中利润波动剧烈,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可替代的投资领域相对较少,企业的转型集中在大金融和大健康领域。”
谋局“轻资产”转型
除了布局大金融领域,黄其森提到,随着房地产业进入新阶段,轻资产运营成为了房企防范风险的重要路径选择。
黄其森介绍,泰禾集团这几年开发城市综合体的过程中,在从规划设计、到招商、运营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实现轻资产转型的基础,未来希望能通过品牌输出、设计输出、管理输出,以较小的资金去撬动一个项目,通过小股操盘、代建、代租、改造等多种方式,参与全国更多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从而实现更高的回报率。
泰禾集团副总裁、商业地产公司总经理朱进康表示,泰禾集团将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将包括研发、招商、运营在内的商业地产轻资产管理平台进行整合,剥离出来单独上市。管理平台今后除管理现有泰禾集团的商业项目外,还将以轻资产方式运作泰禾集团以外的其他商业地产项目。
拆分业务、单独上市有其市场逻辑。今年碧桂园与恒大地产先后宣布计划分拆旗下业务独立上市,有市场人士认为,体量大的上市房企将子业务分拆上市,将显著提升母公司的估值水平,虽然这种分拆目前主要出现在境外市场,但迟早也会在A股实现。
泰禾集团自2010年上市以来,这几年在房地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未来,明确了以房地产为核心、金融和投资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大金融和轻资产并举的转型路径,相信泰禾集团正在推进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将使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 招商地产错过黄金十年:或因风格趋于保守
- 绿城“三国斗”步入微妙时刻 九龙仓突然增持反攻
- 中原地产11年后再提上市计划 寄望通过上市扳回
- 佳兆业三月内三获政府大单 部分项目陆续解锁
- 中国建筑:最大海外项目停摆 申请破产或为增加谈
- 楼市回暖 链家瞄准O2O等领域
- 首创集团:多重因素制约“生长” 囤兵略地掘金上
- 中建:一带一路战略蒙阴影 海外项目遭遇滑铁卢
- 卧龙地产:暂无多元化计划 继续以销售为龙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