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Dealogic数据,2015年,中国企业通过在大陆和香港发行的IPO募集到290亿美元的资金,远超美国IPO150亿美金的融资额。四年来,中国首次反超美国,在IPO规模上领跑世界。
今年,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的IPO都在香港上市。华泰证券IPO在香港募集45亿美金,竞争对手广发证券在港募集41亿美金。今年世界第一大IPO是西班牙马德里机场运营商Aena,IPO募集资金为48亿美金。
2015年,港股IPO总融资额度达到118亿美金,远超纽交所91亿美金的融资额。纽约证券交易所今年最大的一笔IPO来自天然气运输服务商Tallgrass能源,IPO规模为14亿美金。
香港、上海和深圳市场上一次在全年这一时段获得如此规模的IPO是在2011年,当时大宗商品贸易商嘉能可(GlencorePLC,当时名为GlencoreInternational)通过香港-伦敦双重上市筹集100亿美元。
中国股市飙升的股价和更高的估值帮助引发了公司的上市热潮。去年底,中国央行降息及沪港通启动后,内地投资者涌入股市,推动中国股市开始大幅走高。沪港通向更多的外资开放了中国国内股市。
深证综合指数[1.16%]自去年初以来累计上涨近两倍,今年迄今为止上涨114%,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股指。据万得资讯(WINDInfo)的数据,根据2015年预期每股收益计算,深证综合指数市盈率高达69倍。上证综合指数2015年以来累计上涨53%,市盈率为21倍。相比之下,截至本周三道琼斯指数今年仅上涨了1.4%,不过徘徊在纪录高点附近。据FactSet的数据,道琼斯指数平均市盈率为16倍。香港恒生指数今年以来上涨了17%,平均市盈率为12倍。
中信证券[0.99%资金研报]国际资本市场(CiticCLSASecurities)中国股权资本市场及公司融资业务负责人王长虹称,今年香港和内地股市的飙升吸引中国企业利用中国资本[0.41%]市场融资。
据Dealogic的数据,中国券商中国光大集团(ChinaEverbrightGroup)在今年全球IPO承销商排行榜中位列第九。这是2009年以来内地投资银行首次跻身前10位。该公司是另外一家中国券商东方证券(OrientSecuritiesCo.)今年3月规模16亿美元的上海IPO的承销商。中国券商中信证券(CiticSecuritiesCo.)排在第11位。该公司拥有境外投资银行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市场。
银行业人士称,鉴于中国股市估值如此之高,许多中国公司选择在国内上市融资,而不是跟随近年来国内高增长科技公司的赴美上市潮。去年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GroupHoldingLtd.)通过在美国IPO融资250亿美元,市场原本预计这将吸引其他科技企业跟进,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今年以来,中国科技公司已通过A股IPO融资23亿美元,远超过在美国1.5亿美元的融资规模。随着中国政府放宽A股IPO限制,预计将有更多科技公司在国内上市。
对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在国内上市具有吸引力。据S&PCapitalIQ的数据,截至5月中,沪深两市中按净利润排名的前十大中资科技股基于2016年预期利润的平均市盈率为26.2倍,相比之下,前十大美国科技股相应的平均市盈率为17.4倍。
中国IPO活动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IPO市场的重新开闸。由于监管部门改革新股发行制度,A股IPO被暂停了15个月,直到去年年初才重启。据Dealogic的数据,今年迄今,沪深两市IPO融资规模达170亿美元,为去年同期56亿美元的两倍多。
IPO数量增多也反映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加快了公司上市的批准速度。证监会是中国的股市监管机构,负责对上海和深圳股市的IPO计划进行审查。
目前为止,大多数新上市股票的表现都非常成功,投资者纷纷买入新股,因为除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以外,他们没有多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举例来说,网络视频公司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BaofengTechnologyCo.)3月份在中国上市以来,股价已经飙升了近3,500%。
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市场的王长虹称,中国实施的IPO禁令积压了大量IPO需求,市场重新开放后,很多公司都迫切想要上市,此外,由于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有限,因此他们也非常想购买新股。
今年有更多中资券商在为在香港上市做准备。已经在上海上市的招商证券[2.98%资金研报]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进行规模为56亿美元的香港IPO,而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券商国泰君安(GuotaiJunan)上周表示计划在上海上市。
- 日元对人民币跌至历史最低 赴日扫货迎良机
- 第二批民营银行申办潮来袭 业内:当前非好时机
- 北京国管公积金新政:购政策房无须贷款结清满5年
- 媒体:央行再推出1.5万亿PSL 相当于两次降
- 银行混改政策或本月出台 或将获券商牌照
- G7:就人民币纳入IMF货币篮子达成一致
- 业内预计:战略新兴板或将与注册制同步推出
- RQFII扩容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再添筹码
- 央行取消债券交易流通审批 强化信息披露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