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亮点纷呈:15部委牵头 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2015-4-17 9:19:2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江湖传言已久的“水十条”,千呼万唤终露真面目。即便是此前已经有部分内容被“剧透”,但是,业界仍然普遍感到振奋。一方面,整个治水行业会因为这个文件的宏大规划而享受到万亿投资“大蛋糕”,另一方面,它也将缓解经济下行加大趋势下治水行业自身发展的压力。不过,对于更多普通读者而言,更想知道的是“水十条”有哪些亮点?它将给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带来怎样的改变……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这部包含十项三十五条举措的文件,在七大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下水等多领域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污染防治目标,针对当前的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
“水十条”的出炉,无疑将对中国未来5~15年的污水治理起到指引性作用。这部文件有哪些亮点,对未来水领域的发展有哪些利好?针对以上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曾参与“水十条”起草工作的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
水环境质量“拐点”未到来
NBD:您曾参与过“水十条”的起草,对于“水十条”的内容,您有什么评价?
骆建华:这次发布的“水十条”,加之此前发布的“大气十条”,无疑是中国版本的《清洁水计划》和《清洁空气计划》,彰显了本届政府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决心和勇气!
“水十条”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这个属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比较稳健,但若要完成也不易。原先我们提出的目标,即到2030年,消灭劣五类水质,消灭蓝藻,大部分河流湖泊适宜游泳钓鱼的目标。很遗憾没有写进去,用的还是一些定性而非感性词语,与老百姓直接感知有距离。
NBD: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任务较重,主要的问题在哪?
骆建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水污染治理,起始于1994年淮河流域治理。经过21年的不懈努力,主要流域干流的水质有了一定改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水环境质量的“拐点”依然没有到来,与老百姓的愿望相差甚远。
问题主要有几方面:在流域干流水质有所改善的同时,支流水质改善尚不明显,有的污染还相当严重,劣五类水质占比较高;城市景观河段有所改观,但部分河段特别是城乡接合部河段黑臭现象十分明显;地表水治理着力较大,但地下水治理才刚刚起步;三大污染源治理不平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力度较大,但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企业偷排漏排现象严重等。
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NBD:针对这些问题,“水十条”提出了哪些新的措施,有哪些亮点呢?
骆建华:这个计划与以往计划不同的是,过去实施计划只强调政府的作用,这次强调依靠三个方面的作用,即政府、市场和公众,把政府管制、市场刺激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目标的实现。“水十条”中有两个政策亮点: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第六条);二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两条属于政策创新。将来对于未达标流域或地区,新上项目新增污染物,必须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新上治理设施等手段削减的污染物,按照1:2或1:3的比例进行倍量置换;对于已达标流域或地区,则可以进行等量置换。第三方治理文件已出。
NBD:对于行业来说,“水十条”将会带来哪些利好呢?
骆建华:据原先估计,近期内需要2万亿的投资,投资方向包括城镇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业企业和园区治理设施建设、流域水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湖泊周围湿地建设等。
实施“水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390万人,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2.3%,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环保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水平等措施,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间接带动约5000亿元,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投融资、建设管理等模式创新,将持续提升相关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应建水价形成与调整机制
NBD:对于“水十条”的落实以及未来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您有什么建议?
骆建华:谈几点政策方面的意见。关于水价改革,我认为改革方向不是建立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而是建立水价形成与调整机制,这应作为水价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理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目前居民用水量仅占12%,而工业用水占23%,农业用水占63%,余下为生态用水。可见运用价格杠杆推动节水的重点理应不在居民(节水潜力小),而在工农业生产。所以,建立非居民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尤为重要;其次,现在城市居民有的一户拥有几套住房,如何统计每户用水总量是个难题,且行政成本高;最后,水务行业推行PPP模式之特许经营已有十余年,现在影响这个模式推进的核心问题就是水价。
水价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水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建议将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类似于油价机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水价改革的重点。
15个部委牵头治水
和“大气十条”相比,“水十条”一个突出特点是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每一项举措均明确了牵头、参与和落实部门。
据本报统计,行动计划共提出了76类举措,其中11类设置了1个以上的牵头部门。其余65类中,环境保护部牵头或负责的项目最多,达33类。
接下来,依次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类,水利部5类,农业部4类,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各3类,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各两项,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法制办各1类。
加上共同牵头的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牵头部门达15个。
两时间节点频繁提及
行动计划反复提及两个时间节点:2017和2020年。
据本报统计,行动计划24次提及2020年,21次提及2017年,6次提及2016年,4次提及2018年,两次提及2030年。
这不难理解。作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第一步,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水环境质量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行动计划做出重点部署。
现在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2017年底恰好正值中间点。同时,本届中央政府任期将在2018年3月到届,在2017年底设定更多的目标,就是为了主动加压,确保更多的环境问题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得到切实解决。
更注重水环境质量改善
纵观本次国务院发布的行动计划,各项治理措施的制定,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改善水环境质量。
从目标设定看,定性的表述少了,定量的表述明显多了。
从治理方式看,源头防控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更多注重从源头上减少排放。
从治理重点看,行动计划直指当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棘手问题,如黑臭河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管网配套建设等。
综合来看,行动计划在注重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境风险的防控,与正在推进的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不谋而合。
借鉴大气十条实施经验
纵观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水十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十分重要。“水十条”各项具体举措中,地方政府都被明确为落实部门和实施主体。
公众参与也是“大气十条”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水十条”也设置了公众参与专章,对信息公开、公众监督提出明确要求。
类似的经验还包括源头防控、联防联控、明确责权、理顺机制、突出重点、加强执法、强化督查、加大投资等。
舆论期待,借鉴“大气十条”实施的经验教训,“水十条”实施起来能够少走弯路。
- 民政部坚决停止互联网违规销售福利彩票
- 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最快5月份公布 最高补贴8
- “水十条”正式印发:将节水纳入政绩考核 万元G
- “中国制造2025”规划或在月内出台
- 药价放开或7月落地 行业面临定价大梳理
- 充电宝国标8月实施:企业或由500减少到20
- 辽宁: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上调至80万
- 国务院出台清费、降价、减税等三项措施
- “水十条”或本月出台 再生水利用率高达7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