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收益率走低 挂钩股市产品收益走高
2015-4-16 17:42:4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市场在为股市站稳4000点而欢呼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节节败退。尽管一季度末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小幅攀升,但进入4月份后,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再现下降趋势,5.5%以上收益率的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已是少数。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上周62家银行共发行698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7%,发行银行数较上期增加4家,产品发行量减少45款。
挂钩股市产品收益走高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上周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7%,较上期下降52个基点。其中,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50款,市场占比为7.16%,环比上升0.83个百分点。
用益信托报告分析认为,今年以来,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一直在5.2%至5.3%之间波动,尽管月末、季末仍有小幅回升,但回升幅度相对较小。预计二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状态,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难走高,但也不会大幅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挂钩沪深股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逐渐多了起来,且预期收益大部分均在6%以上。业内人士表示,这部分理财产品收益超过6%,主要是结构性产品,这类产品挂钩了股市行情非常好的股票,挽救了收益率。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升温,场外资金不断跑步入市,投资金融市场的产品也非常走俏。
此外,上周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依旧以中短期限为主,其中1-3个月的银行产品占大部分。数据显示,上周发行产品中,1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19款;1个月至3个月期理财产品365款;3个月至6个月期理财产品203款;6个月至1年期理财产品99款;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12款。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将集中在长期限、高门槛的产品中,且发行量占比较小。
理财子公司试点为资管混业铺路
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中结构化产品的不断增多,同时,各家传统银行对理财业务进行调整和改革,表明银行理财正走向精细化的主动管理。近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该事项需报请监管机构审批。之后,光大银行行长赵欢还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努力争取成为理财业务子公司改革的试点银行。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业绩发布会上亦称,招行有意把理财和信用卡等资产从主营业务中拆分出去,但取决于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
用益信托研究员魏伟表示,理财业务的研发、规模、风控是银行真正迈入资管混业时代的三个重要体现,成立理财子公司可进一步增强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的自主权,有望深入至理财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同时做大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风控则要求理财子公司自身拥有风险抵御能力。应关注风险资本金计提,在现有通道模式下理财子公司是否需要、如何计提资本金占用将是影响未来理财规模扩张速度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业内人士认为,关于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的问题,主要还要看监管的动向和公司经营的需求。
中长期产品收益高于定存
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一季度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减少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春节前后消费者支出庞大,理财意愿明显减弱;二是股票及相关基金市场火爆,资金从银行理财市场分流到收益更高的股市及基市;三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推陈出新速度过快,也对银行理财起到资金分流作用。
“随着股市的回暖,资金流向股市的倾向更加明显,这也将会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难度加大,从而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状况。”优选财富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李悦认为。
自2月4日央行宣布降准,再到2月28日央行又宣布降息,市场普遍预计二季度央行仍有进一步的降准或降息动作,市场资金面保持宽松,分析认为,二季度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很有可能下降,跌破5%。
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该怎么买?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说,《存款保险条例》短期内对银行储户的影响还比较有限,投资者不必急于将存款搬家,首先可以观察一下各类银行的反应,相比于定期存款,除了流动性稍差,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优势更多,收益明显高于定存。但是要慎购结构性理财产品。
可关注季末理财产品收益行情
刘银平介绍,季度末各类企业都在回笼资金,市场资金面将会偏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将会短暂上升,所以投资者可以关注6月末理财产品收益行情。
- 去年四大行信用卡坏账或增50亿 套现资金进股市
- 深圳市民赴港今起将实施“一周一行”
- 解读:银行理财产品离跨行转让还有多远?
- 银行理财收益惨淡 二季度收益仍难走高
- 人民币汇率创近两个月以来新高
- 央行叫停P2P信用卡充值通道 投资人多赢“梦断
- 中国1.7万人资产过5亿 84%为男性
- 深圳首家进口保税店前海试营业 奶粉比港便宜
- 新政出台 会否导致房价重演2009年疯狂上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