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赴港今起将实施“一周一行”
2015-4-13 14:40:3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记者从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获悉,公安机关即日起停止向深圳市居民签发赴香港“一签多行”签注,改为签发“一周一行”签注。
据了解,深圳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13日起停止向深圳市户籍居民签发赴香港1年多次“个人旅游”签注(简称“一签多行”签注),改为签发赴香港1年多次(限每周一次)“个人旅游”签注(简称“一周一行”签注)。持用“一周一行”签注的深圳市户籍居民可在每个自然周的周一至周日前往香港1次,每次可在港逗留7天。原“一签多行”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
据香港媒体昨日报道,深圳户籍赴港“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这个改变是由香港政府向中央提出的,一周一行的有效期为一年,或发52次签注,不用每周申请,但限制每周只能来港一次,不能累计。而对跨境学童将令有安排。商务访港也将延用商务签注往返不受此政策影响。
200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符合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可申办一年多次往返香港“个人游”签注,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一签多行”。“一签多行”等同于一年无限次往返香港,在深圳232万户籍人口中,除10多万公务员等国家登记备案工作人员外,其余220多万户籍居民只需交纳100元签证费就可以享受一年内无限次往返香港。
两会期间部分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对深圳赴港的一签多行政策进行调整。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在深圳市试行户籍居民赴香港“一签多行”的政策是中央政府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请求而推出的,为香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进两地民众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口岸压力增大,赴港旅游人数与香港旅游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显现,针对上述问题,中央政府作出了优化调整深圳市居民赴香港个人旅游政策的决定。
因探亲、从事商务活动或其他特殊合理事由需多次往返香港的深圳市居民,可按照有关规定,持能证明相关事由的证明材料向深圳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多次有效赴香港“探亲”“商务”和“其他”签注。
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是自2003年7月28日推行的准许中国内地居民以个人旅游方式前往香港地区的计划。目前,49座内地城市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通过简单的签注手续前往香港旅行。
赴港个人游也是中央政府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采取的重要措施。实施10年来,对香港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带动香港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发展,解决了大量基层市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香港旅游相关行业共聘用约62万名雇员,占香港总劳动人员约六分之一,旅游产业成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2003年香港录得1553万访港人次,其中内地旅客占54%(约847万人次)。2012年访港旅客达4861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人次占72%(约3491万人次),以个人游签注赴港的人次达2314万,占所有赴港内地旅客的66.3%。
同时,赴港个人游实施10年来,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由2003年的1700亿港元增加至目前的4400亿港元;全港酒店数目由2003年的96间,增加至目前的217间,平均入住率由七成增至九成,从业人员由3万人增至7万人;2003年全港约有10500间食肆机构,当时行业雇佣了17万名工人,目前食肆增至超过16000间,行业雇员升至23.7万名。
在被问到有关内地赴港个人游和深圳居民“一签多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3月7日表示,中央政府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十分重视,内地有关部门与特区政府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已经采取了许多的应对措施,也将会根据需要,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有关政策。
高虎城指出,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和深圳居民“一签多行”政策,是在2003年香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周围环境波动的时候,应香港特区政府的建议,经中央政府批准,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的。十多年来,对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扩大当地就业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虎城说,随着赴港旅客不断地增加,个人游政策和深圳居民“一签多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他举例说,任何一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对接待游客都是有限度的。这是由一个城市对接待能力的投入所决定的。
- 解读:银行理财产品离跨行转让还有多远?
- 银行理财收益惨淡 二季度收益仍难走高
- 人民币汇率创近两个月以来新高
- 央行叫停P2P信用卡充值通道 投资人多赢“梦断
- 中国1.7万人资产过5亿 84%为男性
- 深圳首家进口保税店前海试营业 奶粉比港便宜
- 新政出台 会否导致房价重演2009年疯狂上涨?
- 发改委: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起征点将提至5
- 楼市政策这些变化及影响你必须了解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