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该如何逆袭?
2015-4-15 17:40:2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前一段时间,柴静的《穹顶之下》让很多人开始重新重视起城市汽车的环保和排放问题。其实,国家这些年一直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方面是环保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国品牌的汽车能够借着新能源的发展,超越国外的汽车巨头,完成弯道超车。
在传统的燃油汽车上,国际巨头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积累和超越比较困难,而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机、电池、电控大家差距较小,追赶和超越相比容易一点。而汽车行业的带动能力太强,辐射的行业的太多,如果汽车工业崛起,可以带动钢铁,机械,电子,化工……多个行业。如果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弯道超车,就会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
不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发展的速度却不尽如人意。在城市公交上,新能源发展的速度还比较快。但是在数量最多,收效最显著的乘用车上,新能源却发展缓慢。国家给资源不能说少,提供的补贴力度不能说小,为什么乘用车的新能源进度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不尊重市场是主要原因。
一、中国市场不接受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很多,从插电混合动力,到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纯电汽车,再到日本人搞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近期被爆炒的液流电池汽车,以前被吹嘘的铝电池汽车,能快速充电的超级电容汽车等等。但是真正在市面上卖的,就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其它类型还在探索,产品也好,产业链也好,实用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具体到中国品牌,我们可以看汽车销量榜,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已经搞了很多年。但是在政府大力补贴,出租车采购,给牌照,免购置税的各种优惠政策之下,月销量200、300台就算是不错了。
无论是比亚迪的E6,还是北汽的E150,都给政府给了出租车名额以后才有惨淡的销量。而比亚迪与奔驰合作的腾势虽然品质很不错,价格也不高,但是同样销量惨淡。
甚至国外品牌的纯电动车在中国也吃不开。国外的纯电动车进来,特斯拉的公关宣传和关注度做到了苹果级别,销量依然非常惨淡,距离同价位的BBA有天壤之别,以至于特斯拉中国区频频换人。
二、插电混合动力才有机会
在电动车惨淡的统治,比亚迪秦这款10多万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却一路销量走高。本来10万元对国产轿车是个坎,高价的中国品牌轿车无论是红旗H7、长安睿骋还是荣威950都乏人问津,月销量200、300台甚至更低,奇瑞当年更是创造过个位数的销量。而秦月销量已经过了2000量,而且这还是产能不足情况下所达到的。
除了比亚迪以外,广汽推出了GA5增程版,上汽推出了荣威550插电版,都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宝马也推出了5系的插电版本。
销量榜和车企的选择告诉我们,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更喜欢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而非纯电动车。在中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从大力推广插电混合动力开始。
三、为什么是插电混合动力?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奇怪。长期以来,电动车就在为先有充电桩还是先有电动车来争论。没有充电桩,电动车无法使用,没有电动车,充电桩投资浪费。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而从市场的角度看,充电桩建设也好,电动车制造也好,都是为了赚钱。车要卖的出去才能赚到钱,充电桩要用的起来才会赚到钱。而车卖出去不一定要有充电桩。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没有充电桩的情况下就可以卖,而当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普及之后,自然会对充电设施产生需求,愿意为了充电支付费用,这个时候充电桩就自然建立起来了。所以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才是破解矛盾的解决方案。
从中国老百姓的需求而言,纯电动车的死穴有三个,一个是充电太慢,跑到续航里程,就无法继续使用,而是要充电几个小时,真正用于生活,不能适用于所有场景;二是在需要充电的时候未必能找得到充电桩,有里程焦虑;三是纯电动车因为电池成本的原因价格昂贵,性价比不高,除了特斯拉这种可以炫耀的高端车以外难以消化。
美国纯电动车能够流行,是因为美国人很多都有独立的住房,车库,充电不是问题,美国人的收入较高而税收较低,电动车的成本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插电混合动力可以加油,可以充电,需要持续用车加油即可,找不到充电桩加油即可;电池容量小,日常使用在家用接线板充电即可,而且电池容量小决定价格也不会太贵,这些特性都适合中国的消费者,所以秦才能有2000多的月销量。
四、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从改变补贴方向开始
所以,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至少当前阶段应该放弃对纯电乘用车的补贴(公交车这类商用车应该继续补贴),而把资源全部投入到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上面,给更多的补贴金额,给明确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限牌方面。这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才能逐步发展起来,实现弯道超车。
而随着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城市充电装置有天然的普及需求,几年时间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普及率,而有了城市充电设施,纯电动汽车才会有实用性,开始在城市普及。新能源汽车也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品牌的弯道超车。
- 网售处方药政策未至 医药O2O烧钱以待
- 村村乐:农村刷墙催生估值10亿的企业
- 搭肩微店成新宠 母婴电商五大O2O玩法
- 零售业现最差开局 O2O或是救命稻草
- 运营商借4G发力车联网 在管道外寻新突破口
- 苏宁转型:线上领跑可否带动O2O全渠道?
- 超市奶粉份额降至四成 短渠道下沉破解奶粉O2O
- 白酒仍处低谷 行业整合快到最佳时机
- 新能源汽车推广“中央热 地方冷”如何解决?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